降低胃癌风险需多方面努力,有胃病者尤其高危人群要定期做胃镜,规范治疗基础胃病,调整饮食(增蔬果、减刺激、规律进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还要调节心理保持舒畅。
一、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对于有胃病的病人,尤其是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癌前病变的人群,应根据医生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一般来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每1-2年需做一次胃镜;胃溃疡患者在经过规范治疗后复查胃镜评估愈合情况;胃息肉患者根据息肉的大小、性质等因素遵医嘱定期复查胃镜。年龄方面,40岁以上有胃病基础的人群属于胃癌高危人群,更应重视胃镜检查。女性在胃病相关检查中并无特殊性别禁忌,但需注意在月经期间如果进行胃镜检查可能会有一些不适,但不影响检查本身。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饮酒的胃病病人,更要严格遵医嘱定期胃镜检查,因为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胃癌发生风险。有家族胃癌病史的病人,属于高危中的高危,需更早开始并更频繁进行胃镜检查。
二、规范治疗基础胃病
1.慢性萎缩性胃炎:如果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应积极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目前常用的是含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的四联疗法。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胃癌发生风险。对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也要根据具体的症状等进行相应治疗,如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改善胃黏膜状态。
2.胃溃疡:胃溃疡病人需要规范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同时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样需要进行根除治疗。规范治疗可以促进溃疡愈合,减少溃疡复发,因为胃溃疡长期不愈也可能增加癌变几率。
3.胃息肉:对于胃息肉,较小的息肉可以在胃镜下进行摘除等处理,较大的息肉也需要通过胃镜或手术等方式切除,切除后送病理检查明确性质,之后根据病理结果等进一步确定后续的监测等方案,因为胃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潜能。
三、调整生活方式
1.饮食方面
合理膳食: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有助于保护胃黏膜,降低胃癌风险。例如,每天应保证摄入300-500克蔬菜,200-300克水果。减少腌制、烟熏、油炸食品的摄入,这些食品中往往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对于有胃病的人,应避免食用过烫、过辣、过酸等刺激性强的食物,以免加重胃黏膜损伤。
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三餐要规律,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长期不规律的饮食会打乱胃的正常消化节律,影响胃黏膜的修复等,增加胃部疾病恶化进而发展为胃癌的风险。
2.戒烟限酒:吸烟会使胃黏膜血管收缩,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还会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风险等,从而促进胃癌的发生。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长期饮酒还可能导致肝硬化等,间接影响胃部健康,增加胃癌发生几率。有胃病的病人必须戒烟限酒,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不应超过25克,女性应更少。
3.适度运动:保持适度的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有胃病的人,适度运动还可以改善胃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复和胃部疾病的康复,从而降低胃癌发生风险。但要注意运动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进行,避免过度运动加重胃部负担。
四、心理调节
长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进而影响胃部疾病的恢复,增加胃癌发生的可能性。有胃病的病人要学会调节心理状态,可以通过听音乐、冥想、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尤其是女性相对更易受情绪影响,更要注重心理调节。年龄较大的胃病病人可能因为对疾病的担忧等更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家人应多给予关心和陪伴,帮助其调整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