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出血常见原因包括食管疾病相关的食管静脉曲张、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相关的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肠道疾病相关的肠道溃疡、肠道肿瘤、肠道血管畸形、肠套叠、缺血性肠病;还有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以及医源性因素等导致的胃肠道出血。
一、食管疾病相关原因
1.食管静脉曲张:多由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导致食管黏膜下静脉丛扩张、迂曲,当血管破裂时就会引起胃肠道出血。肝硬化患者是高危人群,长期大量饮酒、患有病毒性肝炎等都可能引发肝硬化进而导致食管静脉曲张。
2.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常因剧烈呕吐、酗酒等导致腹内压和胃内压突然升高,使得食管贲门部位的黏膜撕裂,引起出血。例如,大量饮酒后剧烈呕吐的人群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二、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相关原因
1.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胃肠道出血常见原因之一。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重要诱因,此外,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会损伤胃十二指肠黏膜,影响黏膜的保护机制,导致溃疡形成并可能出血。
对于儿童,消化性溃疡相对少见,但如有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胃黏膜药物的情况,也需警惕。儿童消化性溃疡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严重感染、重大创伤等因素有关。
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一般不直接增加消化性溃疡出血风险,但如果本身有消化性溃疡基础疾病,生理期可能因身体整体状况变化对病情有一定影响。
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长期精神紧张等的人群,患消化性溃疡出血的风险更高。长期吸烟会影响胃十二指肠的血液循环和黏膜修复,精神紧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功能。
2.急性胃黏膜病变: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休克等应激状态下可引发急性胃黏膜病变导致出血。例如,严重车祸后的患者可能因应激反应出现胃黏膜出血。
3.胃癌: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且组织脆弱,容易发生糜烂、溃疡或侵袭血管导致出血。有胃癌家族史、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食用腌制烟熏食物等人群患胃癌风险较高,也更易出现胃肠道出血症状。
三、肠道疾病相关原因
1.肠道溃疡: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炎症性疾病可导致肠道溃疡形成,溃疡侵蚀血管引起出血。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多见于中青年人群。
2.肠道肿瘤:包括结肠癌、直肠癌等,肿瘤生长过程中破坏肠道组织和血管,引起出血。有肠道息肉病史、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年龄大于50岁等因素的人群患肠道肿瘤风险增加,相应胃肠道出血的可能性也增大。
3.肠道血管畸形:先天性或获得性的肠道血管畸形,血管结构异常,容易破裂出血。例如,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出现肠道血管退行性变导致血管畸形出血。
4.肠套叠:多见于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婴幼儿,由于肠管套叠导致局部血运障碍,肠黏膜缺血坏死引起出血,常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等症状。
5.缺血性肠病:多见于老年人,因动脉硬化等原因导致肠道血管狭窄或阻塞,肠道缺血缺氧引起黏膜损伤出血。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血管病变风险较高,易发生缺血性肠病出血。
四、其他原因
1.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由于凝血功能异常,容易出现胃肠道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受影响;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等凝血相关异常。
传染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侵袭人体后可影响血管功能和凝血机制,引起胃肠道出血。
2.医源性因素:在进行内镜检查、介入治疗等医疗操作过程中可能导致胃肠道黏膜损伤出血;长期服用抗凝剂(如华法林等)的患者,抗凝作用过强可能引起胃肠道出血。例如,长期服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如果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不佳,就容易发生胃肠道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