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需综合患者年龄、身体状况、骨折类型等因素选择方案,非手术治疗包括牵引及康复护理,手术治疗有内固定(如DHS、DCS、髓内固定系统)和人工关节置换(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各有特点且需预防并发症以促进康复。
一、非手术治疗
1.牵引治疗
对于一些稳定性较好且患者身体状况不适合手术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可采用牵引治疗。例如皮牵引,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的稳定性骨折等情况。通过牵引装置,利用牵引力和反牵引力的平衡,保持骨折端的对位对线,同时缓解疼痛。牵引治疗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对于老年患者等长期卧床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在牵引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牵引效果,定期复查X线,以确保骨折端对位对线情况良好。
骨牵引也是一种方式,如股骨髁上牵引等,对于一些不稳定骨折或需要较大牵引力的情况。但骨牵引有一定的创伤性,存在感染等风险,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康复护理
非手术治疗期间需要加强康复护理。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预防压疮,定时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进行肢体的功能锻炼,如足趾的屈伸活动、踝关节的背伸跖屈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同时,要注意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促进骨折愈合。
二、手术治疗
1.内固定手术
动力髋螺钉(DHS):是常用的内固定方式之一。适用于大部分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DHS通过螺钉将股骨头和股骨干连接起来,利用杠杆原理增加稳定性,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手术操作相对规范,固定效果较好,但对于一些复杂骨折可能存在局限性。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准确复位骨折端,然后正确置入DHS螺钉。术后需要早期进行康复锻炼,但要注意避免过早的负重,防止内固定失败。
动力髁螺钉(DCS):对于部分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有股骨远端病变等特殊情况时可考虑使用。其原理与DHS类似,但适应的骨折类型略有不同。手术操作需要精确的解剖复位,术后同样需要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
髓内固定系统:如伽马钉、PFNA(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等。PFNA具有防旋能力强、固定稳定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系统通过髓腔插入,减少了对骨折端血运的破坏,能够提供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在手术时,需要准确插入髓内钉,并正确安装相关部件。对于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患者,需要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髓内固定系统。例如,对于老年患者,PFNA手术相对创伤较小,恢复相对较快,但需要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以确保手术安全。
2.人工关节置换术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适用于高龄、全身状况较差、骨折不稳定且预计无法耐受长期卧床的患者。通过置换受损的股骨头,恢复髋关节的功能。手术相对简单,能够较快地使患者恢复行走能力,但术后可能存在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在选择患者时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如心肺功能、营养状况等。对于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以降低长期卧床的风险,但需要注意术后的康复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一些年轻、活动量较大且骨折严重破坏髋关节结构的患者,可考虑全髋关节置换术。该手术能够彻底解决髋关节的病变,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康复时间较长。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活动需求等综合因素来决定是否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例如,年轻患者由于活动量较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的使用寿命等问题需要考虑,而老年患者如果身体状况允许,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以获得更好的长期功能。
总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骨折类型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无论是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