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与反流性胃炎在定义与发病部位、症状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于食管下段,有烧心反流等症状,因LES功能障碍等发病,靠胃镜等诊断,用一般、药物、手术治疗;反流性胃炎发病于胃,有上腹痛等症状,因幽门括约肌失调等发病,靠胃镜等诊断,用一般、药物、手术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差异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的疾病。发病部位主要在食管下段。
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幽门手术等原因造成含有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使胃黏膜产生炎症、糜烂和出血等改变的疾病。发病部位主要在胃。
二、症状表现差异
反流性食管炎: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流,烧心是指胸骨后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胸痛,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后背等部位,类似心绞痛;有的患者会有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等症状,这是因为食管痉挛或食管狭窄等原因导致。不同年龄人群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拒食、呕吐等非典型症状;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需注意鉴别。
反流性胃炎:主要症状有上腹部疼痛,多为灼烧样痛、隐痛或胀痛等;常伴有腹胀、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吐物可含有胆汁,部分患者还可有食欲减退等表现。不同性别患者在症状表现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生活方式等因素可能影响症状严重程度,比如长期饮酒、吸烟、饮食不规律的人群症状可能更明显。
三、发病机制差异
反流性食管炎:主要是下食管括约肌(LES)功能障碍,导致LES压力降低,使得胃内容物容易反流入食管;另外,食管酸清除障碍、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等因素也参与发病。例如,一些肥胖患者由于腹内压增高,容易引起LES压力降低,从而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风险;老年人LES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减退,也是反流性食管炎的高发人群之一。
反流性胃炎:主要是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使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此外,胃排空延迟等因素也可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反流机会。比如,做过胃幽门手术的患者,幽门括约肌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被破坏,更容易发生反流性胃炎;患有糖尿病等疾病导致胃排空延迟的患者,也易出现反流性胃炎。
四、诊断方法差异
反流性食管炎:常用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有无糜烂、溃疡等,并能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检查方法,能提供食管是否存在过度酸反流的客观证据;食管压力测定可了解LES压力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在胃镜检查时需注意操作的轻柔程度等,儿童患者进行胃镜检查需谨慎评估风险与获益。
反流性胃炎:胃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胃炎的主要方法,可直接看到胃液中有胆汁反流,胃黏膜表现为充血、水肿、糜烂等;胃胆汁反流监测也是重要的诊断手段,能检测胆汁反流的程度;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对反流性胃炎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准确性相对胃镜检查稍差。
五、治疗原则差异
反流性食管炎:一般治疗包括抬高床头、避免进食高脂肪、巧克力、咖啡等食物,肥胖患者需减轻体重等;药物治疗常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促进食管和胃的排空等;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患者在药物选择上需考虑年龄因素,比如儿童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可能有较大副作用的药物,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
反流性胃炎:一般治疗包括饮食调整,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等;药物治疗常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保护胃黏膜、促胃肠动力药促进胃排空减少反流、结合胆酸药物(如铝碳酸镁等)等;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也可考虑手术治疗。老年患者在治疗时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