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是胃黏膜炎症活跃阶段,有炎症细胞浸润等表现,儿童、老年人有不同应对,性别影响不显著,生活方式中饮食、作息有影响,有既往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胃黏膜损伤病史者需特殊注意。
一、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的定义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是指胃黏膜发生慢性炎症的过程中,处于炎症活跃的阶段。胃黏膜存在炎症细胞浸润等活跃的炎症表现,此时胃黏膜的损伤和修复过程较为明显。
二、病理表现相关指标及意义
1.炎症细胞浸润
在显微镜下可见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胃黏膜。中性粒细胞是参与炎症反应的重要细胞,其浸润表明胃黏膜正在发生积极的炎症反应,提示局部有感染因素或自身免疫相关因素等刺激导致炎症处于活动状态。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可引发胃黏膜局部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的聚集,处于活动期时这种浸润现象更为明显。
2.黏膜损伤程度
胃黏膜的上皮可能存在损伤,如上皮细胞的变性、坏死等情况相对明显。这反映了胃黏膜的损伤处于较为活跃的阶段,损伤的持续可能会进一步影响胃的正常功能,如影响消化吸收等。
三、年龄因素的影响及应对
1.儿童
儿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可能与感染等因素相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儿童中也可导致活动期胃炎。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更易出现炎症活动。在护理方面,要注意儿童的饮食卫生,避免接触可能被幽门螺杆菌污染的食物等。同时,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等,因为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不当用药可能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
2.老年人
老年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胃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弱,同时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这些基础疾病可能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等,从而影响胃炎的活动情况。老年人在应对时,要注意定期体检监测胃黏膜情况,在饮食上要选择易消化、对胃黏膜刺激小的食物,如清淡的粥类等,以减轻胃的负担,促进胃黏膜的恢复。
四、性别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性别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有差异。例如,在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影响下,可能对胃黏膜的炎症反应有一定间接作用,但总体而言,性别不是决定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的关键因素,主要还是以胃黏膜本身的炎症状态等病理表现为主要判断依据。
五、生活方式的影响及调整
1.饮食方面
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的病情。吸烟时,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可刺激胃黏膜,加重炎症反应;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的炎症处于更活跃的状态。在活动期应避免吸烟饮酒,同时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使炎症活动加剧。建议多吃一些温和、易消化的食物,如面条、馒头等。
2.作息方面
长期熬夜等不良作息会影响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胃黏膜的修复等过程受到影响,从而使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的病情难以缓解。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胃黏膜的自我修复,促进炎症的缓解。
六、病史相关的注意事项
1.既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
如果既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更要重视幽门螺杆菌的再次检测及处理。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黏膜炎症活动的常见原因之一,再次感染或幽门螺杆菌持续存在会使胃炎活动期难以控制。需要定期进行幽门螺杆菌相关检查,如尿素呼气试验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2.既往有胃黏膜损伤病史
既往有胃黏膜损伤病史的患者,如曾有过严重的胃部外伤等情况,在发生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时,胃黏膜的修复和炎症控制相对更为复杂。需要更加密切监测胃黏膜的变化,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既往病史对胃黏膜状态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以促进胃黏膜恢复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