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科颈骨折是发生在肱骨解剖颈下2-3cm处的骨折,多见于中老年人,与骨质疏松有关,年轻人多因较大暴力引起,此处有臂丛神经、腋血管通过,骨折时可能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分为无移位、外展型、内收型、粉碎型骨折,有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表现,通过X线、CT诊断,无移位骨折用三角巾悬吊,外展型、内收型、粉碎型骨折有相应治疗方法,预后与治疗及是否合并并发症有关,康复包括固定期间和拆除固定后的活动锻炼,老年人康复需注意避免再次受伤。
一、定义
肱骨外科颈骨折是发生在肱骨解剖颈下2-3cm处的骨折,此处是松质骨和密质骨的交界处,容易发生骨折,多见于中老年人,与骨质疏松有关,年轻人多因较大暴力引起。
二、解剖结构相关影响
肱骨外科颈有臂丛神经、腋血管通过,骨折时可能会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如腋神经损伤可导致三角肌麻痹,出现肩部外展受限等表现;血管损伤可能引起上肢血运障碍。
三、分类
1.无移位骨折:骨折端没有明显移位,多因间接暴力引起,如手掌或肘部着地,暴力上传导致骨折,骨折断端嵌插,局部疼痛、肿胀较轻,肩关节活动稍有受限。
2.外展型骨折:受伤时上肢处于外展位,骨折近端内收,远端外展,形成向外成角畸形,常为间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时上肢外展手掌着地。
3.内收型骨折:受伤时上肢处于内收位,骨折近端外展,远端内收,形成向内成角畸形,多为间接暴力引起,与外展型骨折机制相反。
4.粉碎型骨折:多因直接暴力引起,如肩部受到撞击,骨折块粉碎,移位明显,局部肿胀、疼痛严重,肩关节功能障碍显著。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疼痛:肩部疼痛明显,活动时疼痛加剧,可放射至颈部或上肢。
肿胀:骨折部位肿胀,严重时可出现瘀斑。
功能障碍:肩关节活动受限,无法正常进行外展、内收、前屈、后伸等动作。
2.体征
局部压痛,可触及骨擦感或异常活动。外展型骨折时肩部呈外展畸形,内收型骨折时呈内收畸形,粉碎型骨折时畸形更明显。
五、诊断方法
1.X线检查:是诊断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主要方法,可以明确骨折的类型、移位情况等,能看到骨折线的位置、骨折端的移位方向等。
2.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粉碎型骨折,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块的三维结构,了解骨折端的细微移位及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六、治疗方法
1.无移位骨折:可采用三角巾悬吊患肢3-4周,早期进行手指及腕关节活动,后期逐渐进行肩关节活动。
2.外展型骨折
轻度移位的外展型骨折可采用手法复位,复位后用超肩小夹板或石膏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4-6周。
移位明显的外展型骨折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式可根据骨折情况选择钢板螺钉内固定等。
3.内收型骨折
无移位的内收型骨折可采用三角巾悬吊固定。
有移位的内收型骨折多需手术治疗,通过手术恢复骨折的对位对线,以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
4.粉碎型骨折:对于年轻患者,若骨折严重粉碎,多采用手术治疗,如切开复位内固定,恢复肱骨的解剖结构;对于老年患者,若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可采用保守治疗,如三角巾悬吊,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但肩关节功能恢复可能较差。
七、预后及康复
1.预后
无移位骨折及经过良好治疗的移位骨折,一般预后较好,肩关节功能可大部分恢复。
若合并神经血管损伤或治疗不及时、不当,可能会出现肩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等并发症,影响预后。
2.康复
骨折固定期间,要进行手指屈伸、握拳等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拆除固定后,逐渐进行肩关节的功能锻炼,包括外展、内收、前屈、后伸、旋转等活动,可通过主动锻炼结合被动锻炼的方式,如在家人帮助下进行肩关节的活动,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暴力活动,一般需要3-6个月的时间恢复肩关节功能。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再次受伤,康复速度可能相对较慢,需要家人更多的协助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