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根治术术前需评估患者并进行肠道准备,术中包括体位切口选择、探查腹腔、游离组织、清扫淋巴结及消化道重建等步骤,术后要监测生命体征、护理引流管、营养支持、鼓励早期活动及定期随访,特殊人群需关注相应情况。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有无腹部手术史、胆道疾病史等。对于老年患者,需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因为胆囊癌根治术创伤相对较大,心肺功能不佳可能增加手术风险。女性患者要考虑月经周期等情况,避免在月经期手术。
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情况,了解胆囊区域及周围组织的体征。同时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腹部超声、CT、MRI等,以明确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从而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
2.肠道准备
术前1-2天开始进流食,术前1天禁食,以减少肠道内的积粪。术前晚进行灌肠,清洁肠道,目的是减少肠道内细菌数量,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尤其是腹腔感染的可能。
二、手术步骤
1.体位与切口
患者一般取仰卧位。通常采用右上腹经腹直肌切口或右上腹肋缘下斜切口。经腹直肌切口暴露较为充分,便于手术操作;右上腹肋缘下斜切口创伤相对较小,但需要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切口。
2.探查腹腔
进入腹腔后,首先全面探查腹腔内情况,了解肿瘤是否有远处转移,如肝脏、腹膜等部位有无转移结节。观察胆囊肿瘤与周围组织,如肝脏、十二指肠、胰腺等的粘连情况。
3.游离胆囊及周围组织
分离胆囊三角,明确胆囊动脉、胆囊管的走行。如果胆囊管与肝总管关系紧密,需仔细解剖,避免损伤肝总管。结扎切断胆囊动脉,然后处理胆囊管,根据肿瘤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切除部分肝总管周围组织等。
逐步游离胆囊,将胆囊从肝脏表面分离,对于伴有肝脏侵犯的情况,可能需要切除部分肝脏组织,切除范围根据肿瘤侵犯肝脏的程度而定,一般会做规则性的肝部分切除。
4.清扫淋巴结
按照肿瘤根治的原则清扫区域淋巴结,包括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淋巴结、腹腔干周围淋巴结等。清扫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周围重要血管,如门静脉、肝动脉等。
5.消化道重建(根据情况)
如果进行了肝部分切除等操作,需要进行胆道重建或肠道重建等。例如,如果切除部分肝总管,可能需要行胆肠吻合术,将空肠与肝管或胆总管吻合,以恢复胆汁的引流通道;如果是肠道部分受侵犯需要切除,可能需要行肠道吻合术,保证肠道的连续性。
三、术后注意事项
1.一般监测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术后早期体温可能会有轻度升高,多为手术吸收热,但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伴有寒战等,要考虑感染可能。
观察腹部体征,如腹痛、腹胀等情况,及时发现腹腔内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2.引流管护理
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如腹腔引流管、胆道引流管等,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堵塞。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等,腹腔引流液如果出现胆汁样液体,要警惕胆瘘的可能;胆道引流液的变化可以反映胆道恢复情况等。
3.营养支持
术后根据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营养支持。早期胃肠功能未恢复时可采用肠外营养,如通过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补充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等营养物质。胃肠功能恢复后,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给予易消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的食物,以促进患者康复,尤其是老年患者和营养状况较差的患者更需要注重营养支持。
4.康复与随访
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尤其是术后24小时内就可开始在床上活动,如翻身、四肢活动等,术后2-3天可逐步下床活动,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减少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定期随访,包括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等)和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以便早期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情况,及时进行相应处理。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要更加密切随访,关注其身体机能的变化;女性患者要考虑到术后可能对内分泌等的影响及相应的随访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