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其他检查。体格检查有颈部活动度、神经系统(感觉、肌力、反射)检查;影像学检查有X线(正位、侧位、过伸过屈位片)、CT(显示间盘突出等及骨性结构)、MRI(诊断重要方法,直接显示相关情况);其他检查有肌电图(判断神经受损)、诱发电位(评估脊髓传导),不同患者检查有注意事项。
一、体格检查
1.颈部活动度检查:医生会观察患者颈部能否正常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存在颈部活动受限情况,不同方向受限可能对应不同节段的间盘问题,比如前屈受限可能与颈段间盘病变相关,这与间盘突出后对周围组织刺激影响颈部正常活动有关。
2.神经系统检查
感觉检查:通过轻触患者颈部相应皮节区域皮肤,了解感觉是否正常,颈椎间盘突出可能压迫神经根,导致相应皮节感觉减退、过敏等,不同节段间盘突出累及的皮节不同,如颈5-6间盘突出常累及上臂外侧等区域感觉。
肌力检查:测试患者上肢不同肌肉的肌力,像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若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可引起相应肌肉肌力下降,比如肱二头肌肌力减弱可能提示颈5-6间盘突出累及相关神经根影响该肌肉功能。
反射检查:包括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等。颈椎间盘突出症可能影响神经根反射弧,导致反射减弱或亢进,例如颈5-6间盘突出常出现肱二头肌反射异常。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正位片:可观察颈椎椎体是否对称,椎间隙是否等宽,有无椎体骨质增生、侧弯等情况,颈椎间盘突出时可能出现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间接征象,因为间盘退变突出后椎间隙高度改变,刺激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反应。
侧位片:能看到颈椎生理曲度是否变直、消失或反曲,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椎间隙前后高度变化等,颈椎间盘突出常导致椎间隙前后高度不一致,生理曲度改变等。
过伸过屈位片:用于评估颈椎稳定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若存在不稳情况,过伸过屈位片可显示椎体间异常活动度,这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制定治疗方案有意义,因为间盘突出合并不稳可能需要更积极干预。
2.CT检查
可清晰显示颈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能看到间盘向椎管内突出的情况,是否压迫神经根或脊髓,还可观察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情况,对于明确间盘突出的解剖结构有重要价值,比如能准确判断间盘突出是中央型、旁中央型还是外侧型等,为临床治疗提供精确解剖信息。
对骨性结构显示优于MRI:能更好地观察骨质增生、椎管狭窄等情况,帮助医生全面了解颈椎的骨性结构改变与间盘突出的关系。
3.MRI检查
是诊断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影像学方法:可直接显示颈椎间盘髓核突出的部位、程度及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情况,还能观察脊髓有无变性、水肿等改变。通过不同层面的MRI图像,能清晰看到间盘突出在矢状位、轴位等的具体情况,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如选择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至关重要,因为它能直观呈现间盘与神经结构的关系。
三、其他检查
1.肌电图检查:有助于判断神经受损的程度和范围,颈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神经根受压时,肌电图可出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改变等异常,能辅助诊断神经根受累情况,并且可以与其他神经病变相鉴别,比如区分是神经根受压还是周围神经本身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异常等。
2.诱发电位检查:包括视觉诱发电位、脑干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等,对于评估脊髓传导功能有一定帮助,当颈椎间盘突出累及脊髓时,诱发电位可能出现异常改变,能更早发现脊髓功能受损情况,尤其在早期症状不典型时,诱发电位检查可提供更客观的依据。
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检查时可能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儿童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注意辐射防护,选择合适的检查参数;女性患者若处于孕期,选择检查方法时要充分权衡辐射等风险与诊断需求;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曾有过敏史等,在进行相关药物注射等检查前要提前告知医生,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