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骨鹰嘴骨折需先通过询问受伤史、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评估,治疗方式分保守治疗(无明显或轻度移位时用石膏等固定)和手术治疗(移位明显等情况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康复锻炼分早期、中期、后期进行,还需预防及处理感染、关节僵硬、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并发症。
一、诊断评估
受伤史询问:详细了解受伤机制,比如是直接暴力还是间接暴力导致骨折,不同的受伤机制可能提示不同的骨折类型及伴随损伤情况。对于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其受伤时的活动状态等相关信息,儿童可能因玩耍时的意外受伤,老年人则可能与骨质疏松导致轻微外伤后骨折有关。
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受伤部位会出现疼痛、肿胀、压痛,肘关节活动受限等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可以初步判断骨折的移位情况等,例如可触及骨擦感等,但需注意避免加重患者损伤。对于儿童患者,检查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引起患儿过度哭闹和二次损伤。
影像学检查:通常首选X线检查,能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必要时可进行CT及三维重建,尤其对于一些复杂骨折,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断端的细节,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权衡辐射风险与诊断需求。
二、治疗方式
保守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尺骨鹰嘴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如儿童患者骨折移位不明显时,可考虑保守治疗。
具体方法:一般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肘关节于屈曲20°-60°位,固定时间通常为3-4周,之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进行功能锻炼。固定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等情况,儿童患者由于其生长发育特点,固定时要注意松紧度适宜,避免影响血液循环。
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移位明显的尺骨鹰嘴骨折,多需手术治疗。例如骨折移位超过2-3mm,或骨折粉碎严重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若身体状况允许,也多倾向于手术治疗以尽早恢复关节功能;而对于一些身体条件极差、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患者则需谨慎评估。
手术方法: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通过手术恢复骨折端的解剖对位,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物维持骨折部位的稳定,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术后要注意伤口的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儿童患者术后要关注内固定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定期复查评估骨折愈合及肢体发育情况。
三、康复锻炼
早期康复(术后1-2周):术后早期可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上臂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等。通过手指的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上臂肌肉的等长收缩有助于维持肌肉力量,儿童患者在进行康复锻炼时,要在家长和医护人员的协助下进行,避免过度活动导致损伤。
中期康复(术后2-6周):逐渐增加肘关节的屈伸活动范围锻炼,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被动或主动辅助的肘关节屈伸练习,但要注意活动幅度循序渐进,避免暴力活动。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骨折恢复情况适度调整康复锻炼的强度和方式。
后期康复(术后6周以上):加强肘关节的主动屈伸锻炼,逐步增加力量训练,如进行持轻物屈伸肘关节等练习,直至恢复肘关节的正常功能。儿童患者在后期康复时,要注重其运动能力的逐步恢复,鼓励其进行适合的日常活动,但要避免参与剧烈运动。
四、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感染: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要注意预防感染。手术治疗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如有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要及时处理。对于儿童患者,皮肤娇嫩,更要注意伤口周围的清洁护理。
关节僵硬:长期固定等因素容易导致关节僵硬,所以康复锻炼是预防关节僵硬的关键。在康复锻炼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帮助患儿进行康复锻炼,提高患儿的依从性。
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骨折部位的血运情况、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等都会影响骨折愈合。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等原因,骨折愈合相对较慢,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等。儿童患者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关注骨折愈合情况,定期复查X线评估骨折愈合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