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干骨折髓内钉手术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常用方法,包括操作过程、优势、适用及禁忌人群和术后康复注意事项。操作是仰卧位选切口插入髓内钉固定;优势有生物力学好、创伤小、固定稳定;适用各种股骨干骨折及多段骨折患者,禁忌严重感染、凝血功能严重障碍、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术后早期做肌肉收缩等非负重活动,渐负重和功能锻炼,儿童和老年患者有不同康复注意事项。
一、股骨干骨折髓内钉手术的定义
股骨干骨折髓内钉手术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一种常用手术方法。它是通过将髓内钉插入骨髓腔,利用髓内钉的支撑和固定作用来恢复骨折部位的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
二、手术的操作过程
1.患者体位与切口选择:患者通常采取仰卧位,在骨折部位附近选择合适的切口,一般是在大腿近端或远端做较小的切口。
2.插入髓内钉:通过特殊的器械将髓内钉沿骨髓腔插入,使其跨越骨折部位。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在影像学设备(如C型臂X线机)的引导下进行精确操作,以确保髓内钉的位置准确。
3.固定骨折端:髓内钉到达合适位置后,会通过锁定装置等固定方式将骨折端牢固固定,防止骨折端移位,为骨折愈合创造稳定的环境。
三、手术的优势
1.生物力学优势:髓内钉固定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点,能够更好地分散应力,减少对骨折部位局部血运的破坏相对较小。例如,与钢板固定相比,髓内钉固定对骨膜的剥离较少,有利于骨折周围血运的保留,促进骨折愈合。
2.创伤较小:相比一些切开范围较大的手术,髓内钉手术的切口较小,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较轻,术后患者恢复相对较快。研究表明,髓内钉手术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通常少于传统钢板固定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对较低。
3.固定稳定:能够提供较稳定的固定,允许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早期的功能锻炼有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肌肉萎缩等并发症,促进患者整体康复。
四、适用人群与禁忌人群
1.适用人群
各种类型的股骨干骨折患者:无论是闭合性骨折还是开放性骨折,只要符合髓内钉手术的适应证,都可以考虑采用该手术方法。例如,对于青少年的股骨干骨折,髓内钉手术也是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因为其具有较好的生长潜力保留作用。
多段骨折患者:髓内钉对于多段股骨干骨折的固定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地固定多个骨折段,恢复骨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禁忌人群
严重感染患者:如果骨折部位存在严重感染,在感染未得到控制之前,不能进行髓内钉手术,否则可能导致感染扩散,加重病情。
凝血功能严重障碍患者:由于手术需要进行一定的操作,凝血功能严重障碍的患者术中及术后出血风险极高,不适合行髓内钉手术。
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髓内钉固定的稳定性可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髓内钉松动、断裂等情况,需要谨慎考虑是否采用髓内钉手术,必要时可能需要联合其他治疗措施来增强固定效果。
五、术后康复注意事项
1.早期康复:术后早期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肢的肌肉收缩锻炼等非负重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例如,术后1-2周内可以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天可进行多组练习。
2.逐渐负重与功能锻炼:根据骨折愈合的情况,逐渐增加患肢的负重。一般在术后2-3个月左右,根据X线片显示骨折端有一定骨痂生长后,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部分负重行走,随后逐渐增加负重程度。同时,进行膝关节、髋关节的屈伸等功能锻炼,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和下肢的功能。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股骨干骨折行髓内钉手术后,需要密切关注骨折的生长情况,因为儿童骨骼仍在发育中。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髓内钉对骨骺的影响,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骨折愈合和骨骼发育情况。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术后康复过程中要更加注意预防跌倒等意外情况。同时,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康复计划,加强营养支持,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