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急性炎症,由饮食不洁等引起,感染因素有病毒(如轮状、诺如)和细菌(如大肠、沙门、志贺),非感染因素包括饮食不当、药物刺激、过敏;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儿童易脱水电解质紊乱,老人症状不典型易水电解质酸碱失衡;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病原体检测);治疗包括一般、对症、抗感染治疗,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个人卫生、食品监管,儿童老人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由饮食不洁、食用被病毒或细菌污染的食物等引起。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常见的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轮状病毒是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诺如病毒可在人群中引起爆发流行。例如,诺如病毒感染多发生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等传播。
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等。大肠杆菌可在变质的食物中大量繁殖,人食用后易引发感染;沙门菌常存在于被污染的肉类、蛋类等食物中。
2.非感染因素
饮食不当:过多食用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或暴饮暴食等,都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引起急性炎症。比如,大量食用辛辣食物后,胃肠受到刺激,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药物刺激: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等),可能损伤胃肠黏膜,导致急性胃肠炎。
过敏反应:个别人群对某些食物过敏,食用后可引起胃肠的过敏反应,出现急性胃肠炎的症状。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多表现为脐周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等。
腹泻:排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等,严重者每日腹泻可达十余次甚至更多。例如,感染轮状病毒后,患儿常出现频繁的水样腹泻。
恶心、呕吐:可单独出现或与腹痛、腹泻同时发生,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
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不同程度升高,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患者发热可能更为明显。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急性胃肠炎可能症状相对更明显,除上述症状外,由于儿童胃肠功能较弱,体液调节能力差,更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表现为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眼窝凹陷等。例如,婴幼儿患急性胃肠炎时,若腹泻、呕吐严重,很快就会出现脱水症状。
老年人:老年人患急性胃肠炎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发热、腹痛等症状可能较轻,但更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且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加密切的观察和护理。
四、诊断
1.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发病前是否接触过可疑的感染源等。
2.体格检查:检查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等,了解胃肠部位的体征。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
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等,帮助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等情况。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粪便中可能有较多白细胞。
病原体检测:如怀疑是病毒感染,可进行病毒抗原检测等;怀疑细菌感染,可进行细菌培养等,以明确病原体。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一般治疗:休息,适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补液,可口服补液盐等。
对症治疗:如腹痛明显者,可适当使用解痉药物;呕吐严重者,可使用止吐药物等。
抗感染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可根据病原体选用合适的抗生素;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无需使用抗生素,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2.预防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不洁的食物,生熟食物分开处理,水果要洗净后食用等。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
加强食品监管:确保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的安全,减少食物被污染的风险。
对于儿童: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卫生,避免食用过多生冷食物,加强护理,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减少胃肠受刺激的机会。对于老年人,要注意饮食的清淡、易消化,定期体检,关注胃肠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