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道黏膜急性炎症,与饮食不当、感染等相关,有感染和饮食等病因,有消化道及全身症状,可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对症、抗感染治疗,需注意饮食卫生和加强个人防护来预防。
一、定义
急性肠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道黏膜急性炎症,通常与饮食不当、感染等因素相关,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菌等。例如食用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后,细菌在肠道内繁殖,刺激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相对更易受到细菌感染导致急性肠炎,且如果儿童有不良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不洗手等,会增加感染风险。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常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幼儿园等儿童聚集场所容易引起暴发流行。
2.饮食因素
食用过多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比如成人在夏季大量食用冰镇食物后,可能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引发急性肠炎;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家长过度喂养不易消化的食物,也容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发急性肠炎。
进食被毒素污染的食物,如变质的海鲜等,其中的毒素会损害肠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
腹痛:多表现为脐周阵发性疼痛,疼痛程度不一。成人可能能较清晰表达疼痛感受,儿童可能会以哭闹等方式表现出腹部不适。
腹泻:排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等。严重时每天腹泻次数可达十余次甚至更多,儿童腹泻严重时可能会出现脱水等并发症,因为儿童身体水分含量相对较高,腹泻导致水分丢失更快。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儿童发生呕吐时需要注意防止误吸,因为儿童的气道相对较窄,误吸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呼吸道问题。
2.全身症状:病情较重时可能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发热时,成人可以通过测量体温了解情况,儿童则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发热可能较快导致惊厥等情况。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发病前的接触史等。对于儿童,要询问家长儿童近期的饮食、玩耍接触的环境等情况。
2.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腹部查体,可能会有脐周压痛等表现。儿童体格检查时要注意操作轻柔,安抚儿童情绪。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可能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
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等,有助于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要适当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儿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恢复。
饮食调整:急性期应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等。儿童可以给予米汤、稀面条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2.对症治疗
补液:对于腹泻、呕吐导致脱水的患者,需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以口服补液盐,儿童要按照体重等情况准确服用补液盐。严重脱水时需要静脉补液。
止泻:如果腹泻严重,可使用止泻药物,但儿童要谨慎使用,避免抑制肠道正常蠕动。
止吐:呕吐明显时可使用止吐药物,儿童使用止吐药物需要根据年龄和体重等调整。
3.抗感染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炎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六、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儿童的家长要帮助儿童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避免儿童接触不洁物品后将细菌等带入口中。
食物要新鲜,避免食用变质、过期的食物。购买食品时要注意查看保质期等信息,对于儿童的食物更要严格把关。
尽量不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夏季,避免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海鲜等。
2.加强个人防护
在病毒流行季节,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儿童在幼儿园等场所,要注意与其他患病儿童隔离,减少感染病毒的机会。
对于集体场所,要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如幼儿园要定期对玩具、餐具等进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