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滑脱是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因椎弓根等结构病变损伤致稳定性破坏,症状轻重不一,影像学可通过X线、CT、MRI检查,轻度保守治疗,重或有神经压迫等需手术;腰椎间盘突出是椎间盘退变外力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压迫神经,表现为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等,影像学X线间接、CT可显示突出部位、MRI最有效,多数保守治疗,无效或严重则手术,儿童和老年患者治疗各有特点。
腰椎间盘突出: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变后,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主要是因为椎间盘的退变,随着年龄增长、长期劳损等因素,椎间盘的髓核组织水分丢失,弹性下降,纤维环也变得脆弱,当受到一定外力时,如突然的弯腰、扭转等,就容易导致髓核突出。
临床表现差异
腰椎滑脱:患者的症状轻重不一,轻度滑脱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下腰部疼痛,疼痛一般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随着滑脱程度加重,可能会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等症状。这是因为滑移的椎体可能会对神经根产生压迫,当行走时,神经根受压情况加重,就会出现跛行。对于儿童患者,先天性腰椎滑脱可能会影响脊柱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脊柱畸形等更严重的后果,而老年患者可能因为腰椎退变基础上的滑脱,症状相对更顽固。女性患者在妊娠、绝经后由于激素等因素影响,腰椎稳定性可能更易受影响,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
腰椎间盘突出:主要症状为腰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腰痛常为最初的表现,疼痛可放射至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直至足部。咳嗽、打喷嚏、排便等腹压增加的情况下,疼痛会加剧。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下肢麻木、无力,严重时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等马尾神经受压的表现。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年轻人可能因为急性损伤发病,症状相对较急重;老年人则多由于慢性退变,症状相对较隐匿,但疼痛等症状可能持续时间较长。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工作强度较大、长期腰部劳损的人群中更易发病。
影像学检查区别
腰椎滑脱:在X线检查中可清晰看到椎体的滑移情况,能测量滑脱的角度等。CT检查可以更精确地显示椎弓峡部等结构的病变,对于判断是否存在峡部裂等有重要价值。磁共振成像(MRI)除了能显示椎体滑移外,还可以评估脊髓、神经根等受压情况。例如,通过MRI可以观察到滑移椎体对神经根压迫的具体程度和部位。
腰椎间盘突出:X线检查可发现腰椎生理曲度改变等间接征象,但对于椎间盘突出本身的显示不如CT和MRI。CT检查可以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MRI则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最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它可以直接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程度以及对神经根、脊髓的压迫情况,还能观察到椎间盘的退变情况等。
治疗原则不同
腰椎滑脱:对于轻度无明显症状的腰椎滑脱,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包括休息、腰背肌锻炼、佩戴腰围等。腰背肌锻炼可以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提高腰椎的稳定性,例如五点支撑法、小飞燕等锻炼方法。如果滑脱程度较重,出现明显的神经压迫症状或进行性滑脱,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复位、减压、内固定融合等。儿童患者如果是先天性腰椎滑脱且有进展趋势,往往需要更早进行手术干预,以避免影响脊柱发育;老年患者手术则需要充分评估全身情况,权衡手术风险和收益。
腰椎间盘突出:首先采取保守治疗,多数患者通过卧床休息、牵引、理疗、药物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等方法可以缓解症状。牵引可以拉开椎间隙,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理疗如热敷、红外线照射等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如果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或症状严重、反复发作,有明显神经受压表现等情况,则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单纯髓核摘除术、融合内固定术等。对于儿童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相对较少见,一旦发生,保守治疗应更加谨慎,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可能会对脊柱生长产生影响;而老年患者手术同样需要综合评估身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