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和胃肠炎本质相同,指胃和肠黏膜发炎,由微生物感染、化学毒物或药品等引起,病因包括感染(病毒、细菌、寄生虫)和非感染(饮食、药物),症状有共同表现及不同人群差异,诊断通过病史、体格、实验室检查,治疗分一般、对症、病因治疗,需根据不同人群特点进行相应处理。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是常见的引发肠胃炎/胃肠炎的病毒病原体。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引发该病症,例如冬季高发的轮状病毒感染,常导致婴幼儿出现腹泻、呕吐等肠胃炎/胃肠炎症状。
细菌感染:沙门菌、大肠杆菌等细菌可污染食物、水源等从而引发感染。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成人也可能因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而患病,而对于免疫力较低的老年人,细菌感染引发肠胃炎/胃肠炎后可能症状更易加重,恢复相对较慢。
寄生虫感染:如贾第虫、阿米巴原虫等寄生虫感染也可导致肠胃炎/胃肠炎,在一些卫生状况不佳且有生食习惯的人群中相对更易发生。
非感染因素:
饮食因素:食用过于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进食被农药等污染的食物,以及暴饮暴食等情况,都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引发炎症。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对胃和肠黏膜的刺激会增加患肠胃炎/胃肠炎的风险。
药物因素:某些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长期或不当使用可能损伤胃黏膜,引起肠胃炎/胃肠炎相关症状。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长期服用药物,其中一些药物可能有胃肠道刺激的副作用,增加了患肠胃炎/胃肠炎的可能性。
症状表现方面
共同症状:都可能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腹痛的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腹泻可为稀便、水样便等,呕吐可频繁程度不同。例如轻型的肠胃炎/胃肠炎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度腹痛、每日几次稀便;而病情较重时,可能出现剧烈呕吐、频繁腹泻导致脱水等严重症状。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患肠胃炎/胃肠炎时,由于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比如婴幼儿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需要更密切关注和及时处理。
老年人:老年人患肠胃炎/胃肠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有时腹痛、腹泻症状可能较轻,但却更容易发生营养不良、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并发症,且恢复时间可能较长。
诊断方面
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前饮食情况、是否有不洁饮食史、接触过相关感染源等信息。对于儿童,还会询问近期的疫苗接种情况、与其他患病儿童的接触史等;对于老年人,会了解其基础疾病、长期用药情况等。
体格检查:会进行腹部触诊等检查,了解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等情况。儿童检查时需更注重安抚,避免因不配合影响检查结果;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腹壁松弛等情况,触诊时要注意力度和方法。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粪便常规及病原学检查等。血常规可帮助判断是否有感染及感染的大致类型,粪便常规能了解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等异常情况,病原学检查可明确具体的病原体,如通过粪便培养查找细菌病原体等。
治疗方面
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患病期间需要调整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儿童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以维持生长发育,老年人则要注意营养均衡,同时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休息:患者需要适当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儿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老年人也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对症治疗:
补液:对于出现脱水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补液治疗,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儿童脱水时补液要注意速度和量的控制,避免补液过快导致心衰等并发症;老年人补液时要密切监测心肾功能等,防止补液不当引发不良后果。
止吐、止泻:可根据情况使用止吐、止泻药物,但儿童要谨慎使用可能有副作用的药物,老年人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
病因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可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但要注意儿童和老年人使用抗生素的禁忌和注意事项,避免滥用抗生素。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因为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