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血表现为血液经口腔呕出,颜色因多种因素而异,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相关疾病;黑便呈黑色柏油样,也是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便血有不同表现形式,与下消化道疾病等相关;还可有头晕、乏力、心悸、出汗、休克等伴随症状,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严重大量出血可致休克危及生命。
一、呕血
1.表现形式:血液经口腔呕出,颜色可因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在胃内停留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异。若出血量大、速度快,血液多呈鲜红色;若出血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与胃酸作用形成酸化正铁血红蛋白,呕吐物可呈咖啡色或棕褐色。例如,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时,患者常先有恶心感,随后呕出鲜血或血性胃内容物。
2.相关因素:常见于食管、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的出血,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疾病都可能导致呕血症状出现。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由于基础疾病的不同,发生呕血的概率和相关疾病谱有所差异。比如,中老年人群中,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导致上消化道出血进而引起呕血的情况相对较多;而年轻人群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能与乙肝、丙肝等导致的肝硬化相关。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饮酒、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黏膜,增加上消化道出血导致呕血的风险。有上消化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胃溃疡病史者,发生呕血的可能性更高。
二、黑便
1.表现形式:粪便呈黑色,外观黏稠发亮,类似柏油,故又称柏油样便。这是因为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液的作用,血红蛋白中的铁被氧化成硫化铁,使粪便变黑。
2.相关因素:主要也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时会出现黑便。例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后,血液在肠道内被消化,排出的粪便多为黑便。不同人群中,黑便的出现与基础疾病相关情况同呕血类似。儿童若出现黑便,需考虑是否有食管异物、急性胃炎等情况,因为儿童的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饮食或意外情况更易引发相关问题。孕妇出现黑便则要警惕是否有消化道出血情况,因为孕期身体状态特殊,需要特别关注对母婴的影响。
三、便血
1.表现形式:粪便中混有血液,可分为鲜红色便血、暗红色便血等。鲜红色便血多见于下消化道出血,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短,如直肠、结肠出血时,粪便可呈鲜红色,可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与粪便混合;暗红色便血多见于上消化道出血量较大或小肠出血,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稍长,经消化后排出的粪便呈暗红色。
2.相关因素:下消化道疾病如痔疮、肛裂、结肠息肉、结肠癌等都可引起便血。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便血可能与肠套叠、直肠息肉等有关,肠套叠在婴幼儿中相对常见,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腹痛、呕吐、便血(果酱样便)等;老年人便血则需警惕结肠癌、直肠癌等恶性肿瘤的可能。女性在月经期时,需注意与真正的便血区分,避免混淆。生活方式中,长期便秘的人群容易发生肛裂,从而导致便血;有肠道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发生肠道相关出血性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四、其他伴随症状
1.头晕、乏力:由于出血导致血容量减少,机体供血不足,患者可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尤其是急性大量出血时,症状可能较为明显。不同人群对血容量减少的耐受程度不同,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心脑血管储备功能下降,所以头晕、乏力等症状可能更为突出;儿童血容量相对较少,少量出血也可能较快出现头晕、乏力等表现。
2.心悸、出汗:出血引起机体应激反应,交感神经兴奋,患者可出现心悸、出汗等症状。这在急性出血时较为常见,比如大量呕血或便血后,患者心率可能增快,伴有出汗。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冠心病患者,出血导致的心悸等症状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需要特别关注。
3.休克表现:严重大量出血时可导致休克,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发生休克的表现有所差异,儿童休克时可能更易出现精神萎靡、反应差等情况;老年人休克时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例如,消化道大出血导致休克的患者,若不及时处理,会危及生命,需要立即进行抢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