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的急救要让患者避免活动,开放性骨折需包扎后送医;诊断检查有X线、CT、MRI等;治疗分非手术(牵引、石膏固定)和手术(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康复护理包括术后早期、中期、后期康复及生活方式调整;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要防并发症等,儿童治疗需保血供,女性绝经后防骨质疏松致骨折。
一、急救处理
当发生股骨颈骨折后,首先要让患者避免活动,防止骨折断端移位加重损伤。如果是开放性骨折,要进行简单的伤口包扎,然后尽快送往医院。
二、诊断检查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一般是首选检查方法,可以初步判断骨折的部位、类型等情况。比如能看到骨折线的走行、骨折端的移位情况等。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股骨颈骨折,尤其是X线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情况,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线是否累及关节面等。
MRI检查:在骨折早期,X线和CT可能还没有明显表现时,MRI检查可以更早地发现骨髓水肿等改变,有助于早期诊断。
三、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
牵引治疗:适用于一些无明显移位或者身体状况不适合手术的患者。通过牵引可以使骨折端复位,并且保持骨折端的稳定,等待骨折愈合。比如皮牵引或者骨牵引,牵引的重量和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来确定。
石膏固定:在牵引复位后,可能会用石膏固定来维持骨折的复位位置,防止再次移位。
手术治疗:
内固定手术:对于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手术内固定是常用的方法。通过植入螺钉等内固定装置将骨折端固定,促进骨折愈合。内固定手术的方式有多种,如空心钉内固定等。这种方法可以尽量保留患者自身的股骨头,减少后期发生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的风险,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医生评估患者情况后决定。
人工关节置换术:如果患者年龄较大,骨折愈合能力较差,或者骨折为陈旧性、股骨头坏死风险较高等情况,可能会选择人工关节置换术,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者全髋关节置换术。通过置换人工关节来恢复髋关节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康复护理
术后康复:
早期康复:术后早期要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比如腿部肌肉的收缩放松,防止肌肉萎缩。同时可以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一般术后1-2周内进行这些基础的康复训练。
中期康复:随着骨折的愈合进展,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如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髋关节的屈伸、外展等活动,但要注意活动的范围和力度,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内固定物松动等情况。
后期康复:骨折基本愈合后,要进行步态训练等,逐步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康复的时间和具体训练内容需要根据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和身体恢复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方案。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患者需要摄入富含钙、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等,以促进骨折愈合。同时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时用力排便影响骨折端。
活动方面:康复期间要避免过早过度负重,按照医生制定的康复计划逐步增加活动量。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防止再次受伤。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后,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骨折愈合相对较慢,而且容易出现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骨折愈合情况。同时,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要注意预防关节脱位等情况,老年人行动相对不便,家属要协助其进行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照料。
儿童:儿童股骨颈骨折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儿童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要尽量保留股骨头的血供,避免影响股骨头的发育。治疗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骨折类型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在康复过程中要密切关注骨骼的生长发育情况。
女性: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骨质疏松等原因,更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在预防方面,绝经后女性要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骨骼强度。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同时关注骨质疏松的治疗,防止再次发生骨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