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主要甲肝、乙肝的症状及特殊人群感染的相关提示,甲肝症状分潜伏期(无症状但病毒复制)、前驱期(起病急,有畏寒发热等症状)、黄疸期(发热退但黄疸加深,有梗阻性黄疸表现)、恢复期(黄疸消退,症状消失);乙肝症状分急性(含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慢性(分轻、中、重度)、肝硬化(代偿期症状轻,失代偿期有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表现);特殊人群包括儿童(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快,治疗优先非药物干预)、孕妇(病情可能加重,影响胎儿,要密切监测并防母婴传播)、老年人(症状重、恢复慢,治疗要考虑基础病和药物相互作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病毒易复制,病情复杂严重,需加强监测治疗提高免疫力)。
一、甲肝症状
1.潜伏期症状:甲肝潜伏期为1545天,在潜伏期内通常无明显症状,但病毒已在体内开始复制。
2.前驱期症状:起病较急,部分患者有畏寒、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之间,平均发热3天左右,少数可达5天。还会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腹泻、尿色逐渐加深等症状。儿童患者的症状相对较轻,发热较为常见。有饮酒习惯、过度劳累、长期服用损肝药物等不良生活方式或病史的人群,前驱期症状可能更明显。
3.黄疸期症状:发热消退,但尿色继续加深,巩膜、皮肤出现黄染,约于2周内达高峰。可有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过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肿大至肋下13cm,有充实感,有压痛及叩击痛。部分患者伴有轻度脾肿大。此阶段持续26周。
4.恢复期症状: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此期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二、乙肝症状
1.急性乙肝症状
急性黄疸型乙肝:症状与甲肝相似,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黄疸前期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黄疸期巩膜和皮肤黄染,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
急性无黄疸型乙肝:起病较隐匿,症状较轻,大多不出现黄疸,仅有乏力、食欲下降、肝区不适等症状,不易被发现。部分患者可转为慢性乙肝。儿童急性乙肝多为无黄疸型,症状相对不典型。
2.慢性乙肝症状
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等症状,肝脏稍肿大,有轻度触痛,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
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3.乙肝肝硬化症状
代偿期肝硬化: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退或腹胀等症状,但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可有门静脉高压症,如脾功能亢进及轻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但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和肝性脑病等。
失代偿期肝硬化:出现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减退表现为消瘦、乏力、精神不振、黄疸、出血倾向、内分泌失调等;门静脉高压症表现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脾大等。
三、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感染甲肝、乙肝后,症状可能不典型,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食欲、尿色等变化。由于儿童肝脏解毒和代谢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病情变化可能较快。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低龄儿童使用可能有肝毒性的药物。
2.孕妇:孕妇感染甲肝、乙肝后,不仅自身病情可能加重,还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孕期要密切监测肝功能和病毒指标,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分娩时要采取措施,防止将病毒传播给新生儿。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感染甲肝、乙肝后,症状可能更严重,恢复也相对较慢。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治疗时要综合考虑,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4.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感染甲肝、乙肝后,病毒可能更易在体内复制,病情可能更复杂、更严重。需要加强监测和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