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妊娠糖尿病需从多方面着手,合理控制体重,孕前将体重维持正常范围,孕期按自身孕前体重情况合理增长体重;科学饮食,均衡膳食并控制糖分摄入;适度运动,选择适合方式、保证频率时长;定期产检与监测,按时产检及高危人群加强自我监测;肥胖孕妇和有糖尿病家族史孕妇需格外注意相关事项以降低妊娠糖尿病发生风险。
一、合理控制体重
孕前体重管理:对于准备妊娠的女性,应将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体质指数BMI在18.5~23.9kg/m2)。若孕前BMI过高(≥24kg/m2),需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健康的饮食和适度运动来逐步减重,但要避免快速减肥,因为可能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例如,研究表明,孕前体重超标会增加妊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合理控制孕前体重可降低相关风险。
孕期体重增长:孕期体重增长需遵循一定规律。一般来说,孕前体重正常的孕妇,整个孕期体重增长宜控制在11.5~16kg;孕前体重过低(BMI<18.5kg/m2)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可控制在12.5~18kg;孕前超重(BMI在24~27.9kg/m2)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控制在7~11.5kg;孕前肥胖(BMI≥28kg/m2)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控制在5~9kg。过度增重会显著增加妊娠糖尿病的发生几率。
二、科学饮食
均衡膳食:保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均衡摄入。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燕麦、糙米等)、全麦面包等,避免过多食用精制谷物和高糖食品。研究显示,相比高精制碳水化合物饮食,摄入复杂碳水化合物的孕妇妊娠糖尿病发生率更低。例如,全谷物中的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稳定血糖水平。
控制糖分摄入:减少含糖饮料(如可乐、果汁饮料等)、糖果、甜点等高糖食物的摄入。即使是水果,也应选择低糖水果,如苹果、梨、草莓等,并控制食用量,一般每天200~350g为宜,且尽量在两餐之间食用。因为过多的糖分摄入会使血糖快速升高,增加妊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三、适度运动
运动方式选择:适合孕妇的运动方式有散步、孕妇瑜伽、游泳等。散步是较为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每天可进行30分钟左右,速度以自我感觉舒适为宜。孕妇瑜伽可以帮助孕妇增强身体柔韧性和平衡力,同时调节身心状态,但要在专业瑜伽教练的指导下进行。游泳也是不错的选择,水的浮力能减轻身体关节的负担,且全身都能得到锻炼,不过要注意游泳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运动频率与时长: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散在每周的几天进行,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运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自身感觉,若出现不适,如头晕、宫缩等,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咨询医生。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妊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四、定期产检与监测
产检项目:孕妇应定期进行产检,及时了解自身和胎儿的状况。在产检中,会检测血糖等相关指标。一般在妊娠24~28周时,会进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筛查妊娠糖尿病。通过定期产检,可以早期发现血糖异常情况,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自我监测:有妊娠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孕妇,如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等,应加强自我血糖监测。可以自备血糖仪,定期监测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一般建议每天监测空腹血糖1次,餐后2小时血糖1~2次。通过自我监测能及时发现血糖的波动情况,以便调整生活方式或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肥胖孕妇:肥胖孕妇本身发生妊娠糖尿病的风险较高,除了严格遵循上述体重管理、饮食和运动建议外,更要密切关注产检中的血糖指标,加强自我监测频率。在饮食上要更加严格控制糖分和高热量食物的摄入,运动时要注意选择对关节压力小的方式,避免因肥胖带来的运动损伤等问题。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这类孕妇应更早开始关注血糖情况,在孕前就可以咨询医生进行相关的血糖评估。孕期除了遵循常规的预防措施外,要定期进行血糖筛查,并且加强自我血糖监测的意识,一旦发现血糖异常,能及时就医处理。同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妊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