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衰竭是多种因素致肝脏严重损害,出现凝血障碍、黄疸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病因多样;诊断需评估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支持、病因及并发症防治;预后差但早期规范治疗可改善,康复要定期复查、调整生活方式、避免肝毒性药物。
一、肝功能衰竭的定义与病因
肝功能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多样,包括病毒性肝炎(如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药物性肝损伤(某些特定药物使用不当)、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如威尔逊病等)、中毒(如毒蕈中毒、酒精中毒等)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病病因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儿童肝功能衰竭可能更多与遗传代谢性因素相关,而成年人则可能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因素等关系密切。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酗酒、长期高脂高糖饮食等可能增加患肝功能衰竭的风险,有基础肝脏病史的人群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可能性相对更高。
二、肝功能衰竭的诊断评估
1.临床表现评估: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黄疸进行性加深、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肝性脑病表现(意识障碍、行为异常等)、腹水形成等症状。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肝功能衰竭时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特殊表现。
2.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指标: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通常总胆红素>171μmol/L,且呈进行性升高;凝血功能检查显示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40%是诊断肝功能衰竭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他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可了解有无贫血、感染等情况;肾功能检查评估有无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病原学检查明确是否存在病毒性肝炎等特定病因。
三、肝功能衰竭的治疗原则
1.一般支持治疗
休息: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减轻肝脏负担。不同年龄患者均需保证充足休息,但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协助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营养支持:给予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蛋白质饮食,保证热量供应。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可采用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但要注意避免加重肝脏负担。儿童营养支持需根据其生长发育需求合理调配营养成分。
2.病因治疗
针对病毒性肝炎:如为乙肝病毒引起,符合抗病毒指征时可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但需严格遵循相关诊疗指南,不同年龄患者用药选择和剂量等有严格规定。
药物性肝损伤:立即停用可疑药物,根据药物种类采取相应解毒措施等。
3.并发症防治
肝性脑病:限制蛋白质摄入,可使用乳果糖等药物酸化肠道、减少氨的吸收;对于颅内压增高的情况,可使用甘露醇等降低颅内压,但需注意药物使用对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响。
腹水:限制钠、水摄入,适当使用利尿剂,如螺内酯等,但要监测电解质变化,儿童使用利尿剂需密切关注尿量、电解质等情况。
肝肾综合征: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纠正低血容量等,必要时可考虑血液净化治疗。
四、肝功能衰竭的预后及康复注意事项
1.预后情况:肝功能衰竭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但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治疗可改善预后。不同病因导致的肝功能衰竭预后不同,例如由药物性肝损伤引起且能及时停用药物并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可能较好,而由晚期肝硬化等引起的肝功能衰竭预后通常不佳。
2.康复注意事项
定期复查:患者需定期复查肝功能、凝血功能、病毒标志物等相关指标,监测病情变化。儿童需家长陪同定期就医复查,密切关注生长发育及肝脏功能恢复情况。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戒酒,保持健康均衡饮食,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睡眠。不同年龄患者生活方式调整需结合其自身特点,例如儿童要保证规律的作息和合理的饮食结构,成年人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不良生活习惯的反复。
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就医时要告知医生自己的肝功能情况,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包括一些非处方药和保健品等,防止再次损伤肝脏。
总之,肝功能衰竭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需要及时准确的诊断和综合规范的治疗,同时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相关注意事项以改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