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需注重卧床休息与体位,急性期严格卧床并注意体位,卧床期间进行四肢活动;饮食要营养均衡,避免不良饮食习惯;康复训练分早期、中期、后期逐步进行;佩戴支具要选合适的、注意佩戴时间和期间事项;要定期复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并据此调整方案。
卧床期间活动:卧床期间要进行四肢的活动,如上肢可进行屈伸、握拳等运动,下肢可进行踝关节的屈伸、股四头肌的收缩舒张等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儿童患者四肢活动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造成二次损伤;老年患者因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下降,四肢活动时动作宜缓慢、轻柔。
饮食营养
营养均衡:骨折患者需要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蛋白质有助于骨折修复,可多吃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可多喝牛奶、食用虾皮、芝麻等;维生素C、D等有助于钙的吸收和骨骼代谢,可多吃新鲜蔬菜(如西兰花、菠菜等)、水果(如橙子、草莓等)以及适当晒太阳以促进维生素D合成。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更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满足骨骼生长需求;孕妇发生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时,除自身营养需求外,还要考虑胎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需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取量;老年患者由于消化功能可能减退,饮食上要注意易消化吸收,可适当增加流食、半流食中营养物质的含量。
避免不良饮食习惯:应避免吸烟、饮酒,因为吸烟会影响骨骼血液循环,抑制成骨细胞活性,不利于骨折愈合;饮酒会影响钙的吸收和骨骼代谢,加重骨质疏松,进而影响骨折恢复。
康复训练
早期康复(骨折后1-2周):早期康复训练以肌肉等长收缩为主。例如,患者可进行腹部肌肉、背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儿童患者早期康复训练要在医护人员或家长的帮助下进行,确保训练安全且不过度;老年患者因肌肉力量较弱,等长收缩练习的强度要适中,逐步增加。
中期康复(骨折后2-3周至2-3个月):随着骨折的愈合,可逐渐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范围。可在佩戴支具的保护下进行坐位训练、卧位到坐位的转移训练等。坐位时要保持脊柱挺直,可借助靠背垫支撑;转移训练时要注意动作平稳,避免脊柱扭曲。对于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的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血糖的监测,防止因训练导致血糖波动过大影响康复;肥胖患者由于体重较大,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加重脊柱负担。
后期康复(骨折3个月后):当骨折愈合较好时,可进行站立、行走等训练。站立时要先在平行杠内进行,逐步过渡到徒手站立;行走时要注意步态,保持身体平衡。儿童患者后期康复训练要根据其生长发育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绝经后女性患者因骨质疏松风险较高,在行走等训练时要注意环境安全,防止跌倒再次骨折。
佩戴支具
支具选择与佩戴时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通常需要佩戴支具固定,支具的选择要根据骨折的程度、患者的体型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来说,佩戴时间为3-6个月,但具体时间需根据骨折愈合情况由医生决定。儿童患者由于骨骼仍在生长,佩戴支具时要定期评估支具的合适性,可能需要更频繁地调整或更换支具;老年患者佩戴支具时要注意皮肤的护理,防止因支具压迫导致压疮。
佩戴支具期间注意事项:佩戴支具期间要注意保持支具的清洁、干燥,定期检查支具的松紧度,避免过紧影响呼吸或过松失去固定作用。同时,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不能因为佩戴支具而完全停止活动,要在支具保护下逐步恢复活动能力。
定期复查
复查时间:骨折后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一般在骨折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时间点进行X线、CT等检查,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儿童患者复查频率可能相对更高,因为其骨折愈合速度相对较快且骨骼处于生长变化中;有基础病史如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在复查时要同时关注基础病对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基础病的控制情况。
复查内容:复查时主要检查骨折部位的对位对线情况、骨痂生长情况等。医生会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或康复训练计划。例如,如果复查发现骨折愈合较慢,可能需要调整营养摄入或康复训练强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