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后是否会瘸与骨折严重程度、治疗情况和康复情况等多因素相关,轻度骨折、及时规范治疗及良好康复瘸的概率低,重度骨折、治疗不当或康复不佳瘸的风险高,儿童、老年、不同性别患者因自身特点瘸的风险也有差异。
一、骨折严重程度
1.轻度骨折:如果胫骨平台骨折程度较轻,如骨折无明显移位或仅为单纯的劈裂骨折等,在经过恰当的治疗后,如采取保守治疗(石膏固定等),骨折能够顺利愈合,一般对膝关节的功能影响较小,发生瘸的概率较低。例如一些无明显移位的胫骨平台边缘骨折,通过规范的保守治疗,骨折愈合良好,膝关节的屈伸等功能可基本恢复正常,不影响正常行走,不太会出现瘸的情况。
2.重度骨折:当胫骨平台骨折较为严重,如存在严重的粉碎性骨折、关节面塌陷明显超过一定程度(一般认为超过2-3mm)等情况时,会严重破坏膝关节的正常结构和稳定性。关节面不平整会导致膝关节在活动时出现异常的摩擦、磨损,影响关节的正常运动功能。即使经过手术治疗,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但由于骨折损伤严重,术后可能会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膝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这些都会明显影响下肢的行走功能,导致瘸的发生风险大大增加。
二、治疗情况
1.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与效果:如果能够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恢复胫骨平台的解剖结构,为骨折的愈合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创造良好条件,那么瘸的发生概率相对较低。但如果手术时机延误,骨折局部出现严重的肿胀、感染等情况,会影响骨折的复位和愈合,进而影响膝关节功能。例如,对于一些急诊需要手术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如果能在受伤后较短时间内进行手术,恢复关节面平整和骨折的稳定,术后经过规范康复,瘸的可能性较小;而如果因各种原因延误手术,导致骨折复位不佳,后期出现膝关节功能障碍,瘸的概率就会增加。
手术方式的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恢复膝关节功能至关重要。不同的胫骨平台骨折类型需要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如对于简单的胫骨平台骨折可能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等方式,对于复杂的粉碎性骨折可能需要采用植骨、支撑钢板等多种技术。如果手术方式选择不当,不能很好地恢复胫骨平台的结构和稳定性,就会影响膝关节的功能,增加瘸的发生风险。
2.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主要适用于一些轻度的胫骨平台骨折。在保守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固定、制动等。如果固定不牢固,骨折发生再移位,就会影响膝关节的正常结构,导致后期出现功能障碍。例如,石膏固定期间如果患者过早活动,导致骨折端移位,会使关节面不平整,进而影响膝关节的活动,增加瘸的发生几率。
三、康复情况
1.早期康复:骨折愈合后,早期规范的康复训练对于恢复膝关节的活动度和下肢肌肉力量非常重要。如果康复训练不及时或方法不正确,可能会导致膝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问题。比如,膝关节在固定期间如果没有进行适当的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会导致股四头肌萎缩,肌肉力量下降,进而影响行走时的稳定性,容易出现瘸的情况。一般在骨折固定后1-2周左右,就可以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简单的康复训练,以预防肌肉萎缩。
2.后期康复:在骨折愈合后期,需要进行逐步增加强度的康复训练,包括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如果康复训练不充分,膝关节的活动度不能恢复到正常范围,或者下肢的平衡、步态功能没有完全恢复,就会出现瘸的现象。例如,经过康复训练后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仍明显受限,那么在行走时就会出现步态异常,表现为瘸。
对于儿童患者,胫骨平台骨折后由于其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治疗或康复不当,更易出现生长发育相关的问题,如骺板损伤可能影响下肢的生长发育,导致下肢不等长等,从而增加瘸的发生风险。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骨折愈合相对较慢,术后康复也相对困难,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较高,瘸的发生风险相对更高。女性患者如果在康复期间由于身体因素等可能对康复训练的依从性稍差,也可能影响康复效果,增加瘸的发生可能;男性患者如果受伤后过早进行重体力活动等,也不利于骨折的恢复和康复,容易导致瘸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