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前期是血糖高于正常但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中间状态,涉及空腹血糖(6.1-7.0mmol/L)和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7.8-11.1mmol/L)指标,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与之相关,不同年龄人群有特点,不干预易发展为糖尿病且增心血管病风险,需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如饮食运动及监测血糖等来应对。
糖尿病前期是血糖高于正常但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中间状态,涉及空腹血糖(6.1-7.0mmol/L)和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7.8-11.1mmol/L)指标,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与之相关,不同年龄人群有特点,不干预易发展为糖尿病且增心血管病风险,需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如饮食运动及监测血糖等来应对。
1.血糖指标及意义
空腹血糖:处于6.1mmol/L-7.0mmol/L之间。空腹血糖反映的是在空腹状态下(一般至少8小时未进食)体内基础的血糖水平,当空腹血糖处于这个区间时,提示机体的糖代谢调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常,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空腹血糖诊断标准(≥7.0mmol/L)。例如,正常空腹血糖应小于6.1mmol/L,若空腹血糖在6.1-7.0mmol/L,说明胰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或者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可能已经存在一定问题,但还未严重到糖尿病的程度。
糖耐量试验中的2小时血糖:处于7.8mmol/L-11.1mmol/L之间。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让受检者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后,监测不同时间点的血糖变化。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时,表明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处于异常状态,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之间。正常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应小于7.8mmol/L,而糖尿病患者2小时血糖≥11.1mmol/L,所以处于这个区间的人群属于糖尿病前期。
2.生活方式与糖尿病前期的关系
饮食方面:长期高热量、高糖、高脂肪饮食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糖尿病前期。比如,经常大量摄入甜食、油炸食品等,会使机体摄入过多的糖分和脂肪,加重胰腺的负担,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和作用,从而导致血糖调节异常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
运动方面:缺乏运动的人群也是糖尿病前期的高发群体。运动可以增加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如果长期不运动,身体代谢减慢,血糖容易在体内堆积,增加患糖尿病前期的风险。例如,久坐办公室的人群,由于缺乏运动,很可能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
3.不同年龄人群糖尿病前期的特点
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尤其是胰岛功能可能会有所下降,所以成年人中糖尿病前期的发生率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例如,40岁以上的成年人相对更易出现血糖调节异常处于糖尿病前期。而且不同职业的成年人,如长期从事脑力劳动且缺乏运动的白领,相比经常体力活动的人群,患糖尿病前期的概率更高。
儿童及青少年:近年来,由于肥胖率的上升,儿童及青少年中糖尿病前期的发生率也在增加。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过多饮用含糖饮料、食用高油高盐食物,以及缺乏运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儿童青少年出现血糖异常处于糖尿病前期。比如,一些肥胖的青少年,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等问题,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
4.糖尿病前期的危害及干预建议
危害: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如果不加以干预,很容易发展为2型糖尿病。而且糖尿病前期还可能伴随其他代谢紊乱,如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例如患冠心病、脑卒中等的概率会显著升高。
干预建议: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首先生活方式干预是关键。饮食上要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取,增加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运动方面,要保证每周有足够的运动时间,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一般建议每3-6个月检测一次空腹血糖和糖耐量试验等相关指标,以便及时了解血糖变化情况,一旦发现血糖进一步升高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一些存在肥胖问题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减轻体重也是重要的干预措施,一般建议体重减轻5%-10%,就可能显著改善血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