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肝病是长期大量饮酒致肝脏疾病,包括多种类型,发病与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炎症反应有关,有相应临床表现,诊断靠病史、实验室、影像及肝活检,预防要控饮酒量等,特殊人群孕妇、儿童、老年人有不同情况及影响,治疗关键是戒酒,不同阶段有相应治疗措施。
发病机制
代谢紊乱:长期饮酒会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酒精在肝脏内代谢为乙醛,乙醛具有毒性,可损伤肝细胞,影响肝细胞的脂肪代谢,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引发酒精性脂肪肝。同时,乙醛还会干扰肝细胞蛋白质的合成等过程,进一步损害肝细胞。
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酒精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引起氧化应激反应,破坏肝细胞的氧化-抗氧化平衡。氧自由基会损伤肝细胞的细胞膜、细胞器等结构,同时激活炎症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症因子,导致肝脏炎症反应的发生,进而逐步发展为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临床表现
酒精性脂肪肝: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乏力、食欲不振、右上腹轻度不适等表现,肝脏可能轻度肿大。
酒精性肝炎:患者可有发热、乏力、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肝脏多有不同程度肿大。严重时可出现肝功能衰竭的表现,如腹水、意识障碍等。
酒精性肝硬化:早期可无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门静脉高压症状(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脾大等)、肝功能减退症状(如消瘦、乏力、黄疸、凝血功能障碍等)。
诊断方法
病史:有长期大量饮酒史,一般来说,男性每日饮酒折合乙醇量超过40g,女性超过20g,持续5年以上;或短期内大量饮酒折合乙醇量超过80g/d,持续2周左右。乙醇量换算公式为:乙醇量(g)=饮酒量(ml)×酒精含量(%)×0.8。
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查可发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AST/ALT比值常大于2,还可出现血清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同时,血清学标志物如酒精性肝病相关的血清学指标(如糖缺失转铁蛋白等)也有助于诊断。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或CT检查可发现肝脏脂肪变等改变,对于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例如,酒精性脂肪肝在B超下表现为肝脏回声增强等特点;肝硬化时可发现肝脏体积缩小、表面不光滑、门静脉增宽等表现。
肝活检:是诊断酒精性肝病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考虑进行。肝活检可观察肝细胞是否有脂肪变性、炎症、纤维化等病理改变,并可进行酒精性肝病的分级分期。
预防与治疗原则
预防:对于有长期大量饮酒习惯的人群,应注意控制饮酒量,男性每周饮酒的乙醇量不超过140g,女性不超过70g;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绝对避免饮酒,因为孕妇饮酒可能导致胎儿酒精综合征等,儿童饮酒会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和肝脏等器官功能。
治疗:首先要戒酒,这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关键措施。对于酒精性脂肪肝,多数患者在戒酒数周或数月后可恢复;酒精性肝炎患者除了戒酒外,可能需要根据病情使用一些药物辅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临床指南);对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主要是针对并发症进行治疗,如治疗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必要时可能考虑肝移植等终末期治疗手段。
特殊人群情况
孕妇:孕妇饮酒对胎儿危害极大,可导致胎儿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面部畸形等胎儿酒精综合征表现。因此孕妇必须严格戒酒,避免任何形式的酒精摄入,以保障胎儿的正常发育。
儿童:儿童肝脏等器官发育尚未成熟,饮酒会对其肝脏造成严重损害,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解毒等功能,还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神经系统发育等。所以儿童绝对不能饮酒,家长应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和监管,避免儿童接触酒精。
老年人:老年人肝脏的代谢和解毒功能有所减退,长期饮酒更容易发生酒精性肝病。老年人患酒精性肝病后病情进展可能相对较快,且容易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因此老年人应尽量避免饮酒,若有饮酒习惯应严格控制饮酒量,并定期进行肝脏相关检查,如肝功能、肝脏超声等,以便早期发现酒精性肝病并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