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折护理包括体位护理,急性期严格卧硬板床,康复期逐步翻身;皮肤护理,观察受压部位、做好大小便护理;饮食护理,保证营养均衡、多饮水;并发症预防与护理,预防肺部、泌尿系统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康复训练指导,早期进行未固定关节活动,后期逐步增加腰部肌肉和脊柱活动度训练;心理护理,关注患者情绪,进行心理疏导。
一、体位护理
1.急性期:腰椎骨折患者急性期需严格卧硬板床,床铺要平整,以维持脊柱的生理曲度,减轻椎间盘和椎体间压力。对于无神经损伤的单纯压缩性骨折患者,可采用仰卧位,在骨折部位垫薄枕,使脊柱过伸;对于有脊髓损伤的患者,多采用平卧位或侧卧与仰卧交替位,保持身体轴线一致,防止脊髓进一步损伤。年龄较小的儿童因骨骼发育未成熟,更需注意保持正确体位,避免脊柱畸形。女性患者在护理时需考虑其身体特点,确保体位舒适且利于骨折恢复。
2.康复期:随着病情好转,可逐渐指导患者进行翻身等活动,但翻身时要保持身体呈一条直线,避免扭曲。一般每2-3小时翻身一次,防止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发生压疮。
二、皮肤护理
1.受压部位观察与护理:定期检查患者皮肤情况,尤其是骨突部位,如骶尾部、足跟、肩胛部等。因长期卧床,这些部位易发生压疮。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皮肤弹性差,更要加强观察。女性患者由于身体结构特点,乳房下方等部位也需关注。可使用气垫床或海绵垫减轻局部压力,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用温水擦浴,促进血液循环。
2.大小便护理: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对于卧床患者,可使用便盆协助排便,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和肛周感染。
三、饮食护理
1.营养均衡:给予患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钙等营养物质的饮食。蛋白质有助于骨折修复,可多食用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维生素C能促进胶原蛋白合成,新鲜蔬菜(如西兰花、青椒等)和水果(如橙子、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奶制品、豆制品、虾皮等是钙的良好来源。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保证充足营养以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发育。女性患者在特殊生理期等情况时,也需注意饮食中营养物质的补充。
2.多饮水: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约1500-2000ml,以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和便秘。多饮水还可促进尿液排出,减少结石形成风险。
四、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1.肺部感染预防: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咳痰训练,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年龄较小的儿童因咳嗽反射较弱,更要加强护理,可通过轻拍背部等方式协助排痰。卧床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
2.泌尿系统感染预防: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会阴部清洁,观察尿液颜色、量及性状,若发现尿液混浊、有异味或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需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3.深静脉血栓预防: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肌肉收缩和舒张练习,如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运动等,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还可使用下肢静脉泵等辅助设备。年龄较大的患者血液循环相对较慢,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较高,需特别注意。
五、康复训练指导
1.早期康复训练:在骨折后早期,可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如上肢的屈伸、握拳等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儿童在进行康复训练时需在医护人员或家长的协助下进行,避免过度用力。
2.后期康复训练:当骨折逐渐愈合后,可逐步增加腰部肌肉力量训练和脊柱活动度训练。例如进行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等腰背肌锻炼,但要注意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调整训练强度。女性患者在康复训练时要考虑自身身体柔韧性等特点,合理安排训练计划。
六、心理护理
1.情绪关注:腰椎骨折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活动受限,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及家属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向患者讲解疾病的治疗过程和预后情况,增强其康复信心。儿童患者可能因身体不适和对住院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情绪问题,家长要给予更多的陪伴和安抚。女性患者可能因身体形象改变等因素出现心理压力,需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