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性肺腺癌的TNM分期依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情况划分,临床分期分为0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不同分期治疗及预后不同,0期和Ⅰ期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较好;Ⅱ期和Ⅲ期术后常需综合治疗,预后较Ⅰ期差;Ⅳ期以全身治疗为主,预后相对较差,特殊人群如儿童患浸润性肺腺癌需多学科谨慎评估治疗。
一、TNM分期系统
(一)T分期
T分期主要根据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等进行划分。
T:肿瘤最大径≤3cm,周围被肺或脏层胸膜包绕,支气管镜下未见累及主支气管近端。其中Ta为肿瘤最大径≤1cm;Tb为肿瘤最大径>1cm但≤2cm;Tc为肿瘤最大径>2cm但≤3cm。
T:肿瘤最大径>3cm但≤5cm;或肿瘤具有以下任何情况:累及主支气管,但距隆突≥2cm;侵犯脏层胸膜;肿瘤相关的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累及肺门,但未累及全肺。Ta为肿瘤最大径>3cm但≤4cm;Tb为肿瘤最大径>4cm但≤5cm。
T:肿瘤最大径>5cm但≤7cm;或直接侵犯以下任何部位:胸壁(包含肺上沟瘤)、膈肌、纵隔胸膜、心包;或肿瘤位于主支气管,距隆突<2cm,但未累及隆突;或全肺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
T:肿瘤最大径>7cm;或无论大小,侵犯以下任何部位:纵隔、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椎体、隆突;或恶性胸腔积液或恶性心包积液;或同一肺叶内出现多个孤立性肿瘤结节。
(二)N分期
N分期取决于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
N: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转移至同侧支气管周围淋巴结和(或)同侧肺门淋巴结,和肺内淋巴结,包括原发肿瘤直接侵犯的淋巴结。
N:转移至同侧纵隔和(或)隆突下淋巴结。
N:转移至对侧纵隔、对侧肺门淋巴结,同侧或对侧斜角肌或锁骨上淋巴结。
(三)M分期
M分期表示有无远处转移。
M:无远处转移。
M:有远处转移。M又分为Ma(孤立性转移病灶分布在对侧肺叶;胸膜播散(恶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或胸膜结节);远处转移的肺结节)和Mb(远处转移的淋巴结)。
二、临床分期
根据T、N、M分期的组合,将浸润性肺腺癌分为0期、Ⅰ期(ⅠA、ⅠB)、Ⅱ期(ⅡA、ⅡB)、Ⅲ期(ⅢA、ⅢB、ⅢC)、Ⅳ期。
0期:Tis(原位癌)伴有累及胸膜(PTis),无N分期,无M分期。
ⅠA期:Ta-cNM。
ⅠB期:TaNM。
ⅡA期:TbNM;Ta-cNM。
ⅡB期:TNM;Ta-bNM。
ⅢA期:Ta-cNM;TNM;TN-M。
ⅢB期:TNM;任何TNM。
ⅢC期:无。
Ⅳ期:任何T任何NMa-b。
三、不同分期的治疗及预后考量
(一)0期和Ⅰ期
对于0期和Ⅰ期浸润性肺腺癌,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早期患者通过手术切除有可能达到根治的效果,预后相对较好。例如,Ta期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较高,很多患者可以长期生存,生活质量不受明显影响。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对于老年患者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以确定是否能耐受手术。女性患者在手术方式选择上可能会更多考虑美观等因素,但这要在不影响肿瘤根治的前提下。
(二)Ⅱ期和Ⅲ期
Ⅱ期和Ⅲ期患者手术切除后常需要辅助化疗等综合治疗。Ⅲ期患者可能需要新辅助化疗、放疗等降期后再评估能否手术。这一阶段的患者预后相对Ⅰ期差,但通过综合治疗可以改善预后。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血糖的控制,以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老年患者在化疗等治疗中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因为其机体耐受性相对较差。
(三)Ⅳ期
Ⅳ期浸润性肺腺癌以全身治疗为主,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如有相应靶点)、免疫治疗等。预后相对较差,但不同的治疗手段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对于有远处转移的患者,要根据转移部位等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例如,有脑转移的患者可能需要在全身治疗基础上考虑局部放疗等。特殊人群如儿童患浸润性肺腺癌极为罕见,若出现类似情况需多学科团队进行极其谨慎的评估和治疗,因为儿童对治疗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的应对与成人有很大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