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下端骨折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保守治疗有手法复位外固定(适用于大多数稳定性骨折)和持续牵引(适用于不稳定骨折);手术治疗适用于严重移位、累及关节面、合并其他损伤等情况,方法为切开复位内固定;康复治疗分早期(手指、肩肘关节活动)、中期(腕关节活动、力量训练)、后期(日常生活活动及针对性职业康复训练),不同患者因自身情况治疗康复有差异。
一、保守治疗
(一)手法复位外固定
1.适用情况:对于大多数稳定性桡骨下端骨折,尤其是无明显移位或复位后位置良好的骨折。
2.操作过程:首先在麻醉下(如局部浸润麻醉等),医生通过手法对骨折端进行复位,恢复桡骨的正常解剖结构,然后用外固定装置固定,如小夹板、石膏托等。外固定的目的是维持骨折复位后的位置,促进骨折愈合。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可塑性强,手法复位外固定较为常用,但需密切观察外固定的松紧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
(二)持续牵引
1.适用情况:对于一些不稳定的桡骨下端骨折,尤其是伴有明显移位且手法复位困难的情况。
2.操作过程:通过牵引装置对骨折远端进行持续牵引,利用牵引力纠正骨折端的移位。例如可采用皮肤牵引或骨牵引的方法。皮肤牵引适用于小儿及老年患者等,骨牵引则适用于骨折移位明显、软组织损伤较重的情况。在牵引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牵引的效果和患者的耐受情况,定期调整牵引重量等。
二、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证
1.严重移位的骨折:如粉碎性桡骨下端骨折,骨折端移位明显,手法复位难以维持复位后的位置,影响前臂和腕关节功能恢复的情况。
2.涉及关节面的骨折:骨折累及桡腕关节面或下尺桡关节面,导致关节面不平整,若不手术复位,会引起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情况。
3.合并有其他损伤的骨折:如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的桡骨下端骨折,需要手术治疗同时处理骨折和损伤的神经、血管。
(二)手术方法
1.切开复位内固定:通过手术切口暴露骨折端,进行精确复位后,用内固定材料如钢板、螺钉等固定骨折端。常用的钢板有桡骨远端锁定钢板等,螺钉用于将钢板与骨折端牢固连接,维持骨折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对于年轻患者或骨折粉碎程度较轻的情况,内固定手术可以更早地恢复腕关节的功能。
三、康复治疗
(一)早期康复(术后或外固定后早期)
1.手指活动:骨折固定后即可开始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通过手指的主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同时也有利于上肢整体的血液循环。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协助其进行手指活动,注意活动幅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骨折端移位。
2.肩、肘关节活动:在骨折固定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进行肩、肘关节的主动或被动活动。如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等活动,肘关节的屈伸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防止肩、肘关节僵硬,维持其正常的活动范围。
(二)中期康复(骨折初步愈合后)
1.腕关节活动:逐渐开始进行腕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可以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从较小的活动范围开始,逐渐增加活动幅度和力量。例如先进行腕关节的缓慢屈伸,然后逐渐增加旋转活动。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关节退变等因素,康复训练要更加温和,避免过度活动导致损伤。
2.力量训练:随着骨折愈合情况的进展,开始进行上肢肌肉的力量训练。可以使用弹力带等进行腕关节周围肌肉及上肢其他肌肉的力量练习,如握力训练、伸腕、屈腕力量训练等,以增强上肢的力量,为恢复腕关节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做准备。
(三)后期康复(骨折完全愈合后)
1.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如穿衣、洗漱、进食等,使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从事特殊职业的患者,如需要手部精细活动的工作者,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职业康复训练,提高手部的精细操作能力。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需要有所差异。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骨质疏松等疾病,在治疗中要注意同时关注骨质疏松的治疗,康复训练要更加注重安全性和循序渐进;年轻患者如果生活方式较活跃,康复训练要注重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和力量以满足其日常及工作生活需求;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等,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