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髓样癌约占所有甲状腺癌的3%-10%,起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遗传因素(如MEN2型相关RET原癌基因突变)及长期辐射、不良生活方式等为病因,有颈部肿块、激素相关表现、转移相关表现等临床表现,可通过实验室、影像学、病理检查诊断,手术、靶向、放射为治疗方式,预后与分期、治疗、年龄等有关,需综合多因素个体化诊疗。
病因
遗传因素:约25%的甲状腺髓样癌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常见的是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MEN2型)相关的基因突变,如RET原癌基因的突变。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患甲状腺髓样癌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且发病年龄可能相对较早,不同性别在遗传易感性上无明显差异,但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无论男女都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甲状腺相关监测。
其他因素:长期暴露于辐射环境下,如儿童时期颈部接受过放射性治疗,会增加甲状腺髓样癌的发病风险;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内分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对甲状腺髓样癌的发生起到间接作用,但目前这些生活方式因素与甲状腺髓样癌的因果关系尚需更多研究明确。
临床表现
颈部肿块:多数患者首发症状是颈部出现无痛性肿块,肿块质地硬、固定,随吞咽活动度差。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时期的甲状腺髓样癌肿块生长速度往往较快,而成年人相对较慢,但都需要引起重视。
激素相关表现:由于肿瘤细胞分泌降钙素等激素,部分患者会出现腹泻、面色潮红等类癌综合征表现,这在年龄较小的患者中可能会被忽视,而成年患者可能会因为这些不适症状更早就诊。女性患者在激素水平变化影响下,可能在月经周期等方面受到一定影响,但这并非甲状腺髓样癌的特异性表现。
转移相关表现:肿瘤晚期可能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如肺转移、骨转移等,转移到不同部位会有相应症状,比如肺转移可能出现咳嗽、咯血等症状,骨转移会出现骨痛等症状,不同年龄患者转移后的表现类似,但儿童患者因为身体发育等因素,转移后的恢复等情况可能与成人不同。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检测血清降钙素、癌胚抗原(CEA)等指标,甲状腺髓样癌患者血清降钙素往往明显升高,CEA也可能升高,这对于诊断和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参考值范围略有不同,医生会结合具体年龄情况进行判断。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初步了解甲状腺肿块的大小、形态、血流等情况;CT和MRI检查有助于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对于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还可以进行全身PET-CT检查来全面评估身体状况,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操作和解读需考虑其身体发育等特点,比如儿童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
病理检查:通过细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甲状腺髓样癌的金标准,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细胞类型、分化程度等情况,对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治疗
手术治疗:是甲状腺髓样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术,以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儿童患者由于身体尚未完全发育,手术需要更加精细,尽量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靶向治疗:对于晚期或复发转移的甲状腺髓样癌患者,靶向药物治疗有一定应用,如针对RET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等,但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基因检测结果等综合判断,不同年龄患者对靶向药物的耐受性等可能存在差异。
放射治疗:一般不作为首选治疗,但对于局部晚期无法手术切除或术后有残留的患者可能会考虑放射治疗,儿童患者进行放射治疗时要充分评估辐射对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
预后
甲状腺髓样癌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治疗是否及时规范、患者的年龄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规范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晚期患者预后较差。儿童患者由于身体的特殊性,预后可能受到更多因素影响,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总之,甲状腺髓样癌是一种相对少见但需要重视的甲状腺恶性肿瘤,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在其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都有一定影响,需要医生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