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主要分为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包括幼年性息肉、Peutz-Jeghers综合征相关息肉)及其他少见息肉(如化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中管状腺瘤有一定癌变潜能、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更高、管状绒毛状腺瘤癌变风险也较高;炎性息肉一般癌变几率低但需关注原发炎症性疾病;幼年性息肉癌变几率极低但儿童息肉大或多需处理、成年幼年性息肉需警惕潜在病变;Peutz-Jeghers综合征相关息肉癌变风险高且有家族遗传性;化生性息肉癌变几率很低但需定期结肠镜随访。
一、腺瘤性息肉
(一)管状腺瘤
1.病理特征:是最常见的腺瘤性息肉,由管状腺体组成,腺体排列比较规则,细胞有一定的异型性,但相对较轻。在显微镜下可见分化较好的上皮细胞形成的管状结构,核分裂象少见。
2.临床意义:管状腺瘤有一定的癌变潜能,尤其是直径大于2cm的管状腺瘤,癌变风险相对较高。一般认为随着腺瘤体积增大,癌变几率增加,年龄较大、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等情况会增加其恶变风险。
(二)绒毛状腺瘤
1.病理特征:绒毛状结构占优势,绒毛由分支状的结缔组织轴心被覆上皮组成,上皮细胞异型性相对较明显,核分裂象较多见。
2.临床意义: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明显高于管状腺瘤,通常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可能性越大。患者年龄较大时,发生癌变的风险也会相应升高,且其恶变后侵袭性可能相对较强。
(三)管状绒毛状腺瘤
1.病理特征:同时具有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的组织学特点,即既有管状腺体结构又有绒毛状结构,细胞异型性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
2.临床意义:其癌变风险也较高,需密切关注,其癌变风险与其中绒毛状成分的比例有关,绒毛状成分比例越高,癌变可能性越大,同样受年龄等因素影响,年龄较大者相对更易恶变。
二、炎性息肉
(一)病理特征
1.形成机制:多是由于结肠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如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等慢性炎症状态下,黏膜上皮和腺体reactive增生,同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形成的息肉样病变。在显微镜下可见黏膜组织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腺体排列紊乱,但细胞异型性不明显。
2.临床意义:一般来说炎性息肉本身癌变几率较低,但如果是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导致的炎性息肉,需要关注原发的炎症性疾病情况。比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如果同时存在较多炎性息肉,需要密切监测,因为部分溃疡性结肠炎有癌变倾向,炎性息肉可能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年龄较大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癌变风险相对更高。
三、错构瘤性息肉
(一)幼年性息肉
1.病理特征:多见于儿童,由分化良好的腺体和大量黏液组成,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常有充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在显微镜下可见扩张的囊性腺体,内含黏液,上皮细胞分化较好,核分裂象少见。
2.临床意义:幼年性息肉一般认为癌变几率极低,但对于儿童患者,若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可能会引起便血、肠梗阻等症状,需要及时处理。对于成年患者出现的幼年性息肉,需要警惕是否有其他潜在病变,不过总体癌变风险相对很低,但仍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监测,比如定期进行结肠镜复查等。
(二)Peutz-Jeghers综合征相关息肉
1.病理特征:与遗传因素相关,肠道内可见错构瘤性息肉,由腺体、平滑肌等多种组织成分杂乱排列组成,上皮细胞分化良好,平滑肌呈错构瘤样增生。
2.临床意义:患者有较高的癌变风险,尤其是胃肠道的Peutz-Jeghers综合征相关息肉,同时患者皮肤黏膜有色素沉着表现。该疾病有家族遗传性,家族中有相关患者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需要长期密切监测,因为其癌变可能累及多个消化道部位,年龄较小的患者也需要关注,随着年龄增长癌变风险可能逐渐显现。
四、其他少见息肉
(一)化生性息肉
1.病理特征:又称增生性息肉,由隐窝上皮增生形成,上皮细胞呈杯状,核位于基底部,细胞无异型性,腺体结构基本正常。
2.临床意义:化生性息肉一般癌变几率很低,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比如大量存在化生性息肉时,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其他病变基础。其发生与年龄有一定关系,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有所升高,但总体癌变风险较低,不过仍需要定期进行结肠镜随访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