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出血可由多种因素引起,一是肠道本身病变,如肠道溃疡(消化性溃疡与Hp感染、长期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致黏膜炎症溃疡出血)、肠道肿瘤(结肠癌与多种因素有关、直肠息肉腺瘤性有癌变倾向致出血);二是全身性疾病累及,如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致凝血障碍出血)、血管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致肠壁血管炎出血、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致毛细血管扩张破裂出血);三是其他因素,如外伤致肠道破裂血管损伤出血、肠道血管畸形致血管破裂出血。
一、肠道本身病变引起
1.肠道溃疡
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相对更易引起肠出血,其发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约90%-95%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伴有Hp感染。Hp可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导致黏膜受损、血管暴露,当溃疡侵蚀到血管时就会引起出血。另外,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也会损伤肠道黏膜,诱发溃疡并导致出血,这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因为老年人可能本身胃肠道功能较弱,且常患有多种疾病需要长期服用此类药物。
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有关。肠道黏膜持续处于炎症状态,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容易出现肠道出血。病变可累及肠道不同部位,从直肠开始逐渐向近端蔓延,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可能仅有少量便血,重者可出现大量出血。克罗恩病也属于炎症性肠病,其肠道病变呈节段性分布,肠道黏膜的炎症、溃疡同样可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该病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青少年相对多见。
2.肠道肿瘤
结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高脂肪、低纤维饮食,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等长期不愈可增加结肠癌风险)、遗传因素等。肿瘤生长过程中,肿瘤组织本身血供丰富,且肿瘤不断侵蚀周围组织,当肿瘤表面的血管破裂时就会引起出血,一般为间断性或持续性的便血,颜色可鲜红或暗红,量可多可少。
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有癌变倾向,息肉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其表面的黏膜可能发生糜烂、溃疡,从而导致出血。直肠息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也可能出现,但儿童直肠息肉多为良性的错构瘤性息肉,而成人直肠息肉腺瘤性较多。小的直肠息肉可能无明显症状,较大的息肉出血时可表现为便后滴血。
二、全身性疾病累及肠道引起
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包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肠道黏膜容易因轻微损伤而出血,表现为肠道出血,可出现便血症状,同时患者皮肤、黏膜可出现瘀点、瘀斑等出血表现。该病在儿童和成人中均可发病,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为急性起病,常与病毒感染有关;成人则可为慢性起病。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由于凝血因子Ⅷ或Ⅸ等缺乏,导致凝血功能异常。肠道内如果有微小损伤就可能引起出血,且出血不易停止。血友病患者多有家族遗传史,男性发病多见,自幼就可能出现出血倾向。
2.血管性疾病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渗出,累及肠道时可引起肠壁血管炎,导致肠道出血,表现为腹痛、便血等症状,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过敏原常见的有食物(如鱼虾、蛋类等)、药物、感染等。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病变是全身多个部位的毛细血管扩张,肠道内的毛细血管扩张后,容易破裂出血,表现为反复的肠道出血,可伴有皮肤、黏膜的毛细血管扩张表现,如鼻黏膜、口腔黏膜等部位的红色点状病变。
三、其他因素引起
1.外伤
腹部受到外力撞击等外伤时,可能导致肠道破裂、血管损伤,从而引起肠出血。这种情况多有明确的腹部外伤史,除了肠出血的表现外,常伴有腹部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失血性休克等表现,需要及时进行外科处理。
2.肠道血管畸形
肠道血管畸形包括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等情况,血管结构异常导致其容易破裂出血。这种情况在临床上相对较少见,但也是引起肠出血的一个原因,可表现为间断性的肠道出血,出血情况可轻可重,诊断相对较困难,需要借助内镜等检查手段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