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兆流产是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的情况,常见原因有胚胎因素(染色体异常等)、母体因素(全身性疾病、内分泌异常等)、父亲因素(精子染色体异常)、环境因素(接触放射线和化学物质);临床表现为阴道流血、腹痛、腰背痛;诊断通过妇科检查、超声检查、激素测定;处理包括一般处理(休息、心理支持)、病因治疗(针对黄体功能不全等病因治疗)、定期监测;特殊人群如高龄孕妇、有不良孕史孕妇、合并其他疾病孕妇需特殊注意。
一、先兆流产的定义
先兆流产是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常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随后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
二、常见原因
1.胚胎因素:染色体异常是早期流产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60%。如夫妻一方染色体异常可传递给胚胎,导致胚胎染色体异常。
2.母体因素
全身性疾病:孕妇患有严重感染、高热疾病、严重贫血或心力衰竭等,可导致子宫缺氧,引起先兆流产。例如孕妇患严重肺炎,高热可使子宫收缩频率增加,引发先兆流产。
内分泌异常:黄体功能不全是常见原因,黄体分泌的孕酮不足,不能维持妊娠蜕膜的发育,导致流产。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等也与先兆流产相关。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
免疫功能异常:孕妇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如存在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可导致胎盘血管血栓形成,影响胚胎血供,引起先兆流产。
子宫异常:子宫畸形(如纵隔子宫、双角子宫等)、宫腔粘连等可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导致先兆流产。
创伤:过度劳累、剧烈运动、性交过度等也可能引起先兆流产,如孕妇进行重体力劳动后出现腹痛、阴道流血等先兆流产表现。
3.父亲因素:精子染色体异常可导致胚胎发育异常,增加先兆流产风险。
4.环境因素:过多接触放射线和化学物质(如甲醛、苯等)可引起先兆流产。
三、临床表现
1.阴道流血:初期为少量阴道流血,血液可为鲜红色、粉红色或暗红色。
2.腹痛:常表现为下腹部隐痛或胀痛,部分患者可出现阵发性加剧的腹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
3.腰背痛:部分患者可伴有腰背部酸痛。
四、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查看宫颈是否扩张,羊膜囊是否突出等。若宫颈口未开,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提示先兆流产可能性大。
2.超声检查:通过超声观察胚胎发育情况,如有无胎心搏动、孕囊位置等。若超声提示胚胎存活,可继续观察;若孕囊形态异常或无胎心搏动,可能发展为难免流产。
3.激素测定:测定孕酮、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孕酮水平低提示流产风险增加,hCG的动态变化也有助于判断胚胎发育情况,如hCG增长缓慢或不升反降,可能预示先兆流产。
五、处理措施
1.一般处理
休息:孕妇需适当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和重体力劳动,但不建议长期绝对卧床。一般建议采取轻体力活动,如短时间散步等。
心理支持:缓解孕妇紧张、焦虑情绪,因为不良情绪可能加重先兆流产症状。家属应给予孕妇关心和陪伴,帮助其保持良好心态。
2.病因治疗
黄体功能不全:可补充孕激素,如肌肉注射黄体酮等。
甲状腺功能减退:给予甲状腺素片替代治疗,使甲状腺功能维持在正常范围。
3.定期监测:定期复查超声、hCG、孕酮等指标,动态评估胚胎发育情况和治疗效果。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高龄孕妇:高龄孕妇发生先兆流产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其卵子质量下降,胚胎染色体异常概率增加。此类孕妇更应密切监测胚胎发育情况,一旦出现先兆流产表现,需及时就医,积极评估和处理。同时,高龄孕妇在孕期应加强产检,除常规检查外,可能需要增加染色体相关检查项目。
2.有不良孕史孕妇:既往有先兆流产、流产等不良孕史的孕妇,再次发生先兆流产的风险增加。此类孕妇在孕前应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夫妻双方染色体检查、内分泌检查等。孕期需更早开始监测,加强产检频率,密切关注阴道流血、腹痛等情况,一旦出现先兆流产症状,要及时采取积极的治疗和监测措施。
3.合并其他疾病孕妇: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孕妇发生先兆流产时,处理需更加谨慎。一方面要关注先兆流产的处理,另一方面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例如合并糖尿病的孕妇,在治疗先兆流产时,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血糖控制的不当药物,同时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以减少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