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处理需从多方面着手,骨折复位要精准达解剖或功能复位标准,固定要牢固可靠;伤口要及时清洁,预防感染,特殊人群更要重视;要合理营养支持,保证蛋白质、钙及维生素摄入;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锻炼,后期循序渐进开展关节活动和负重锻炼;还需定期复查影像学,依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以促进骨折良好愈合,特殊人群也需兼顾自身及相关情况。
一、骨折固定与复位要恰当
1.骨折复位精准:骨折发生后应尽快进行复位,且要达到解剖复位或功能复位的标准。解剖复位能使骨折端尽可能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的基础。例如,对于长骨骨折,解剖复位可使骨折端接触面积大,有利于骨痂形成和骨折愈合。临床研究表明,精准复位的骨折患者骨折不愈合发生率明显低于复位不佳者。
2.固定牢固可靠:复位后需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如石膏固定、夹板固定、内固定或外固定架固定等。固定要牢固,确保骨折端稳定,避免骨折端的异常活动。比如,对于四肢骨折,内固定能提供更稳定的固定环境,有助于骨折愈合。儿童骨折时,由于其骨骼的生长特性,固定需更加谨慎,要选择对骨骼生长影响较小的固定方式,保证骨折端稳定的同时不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
二、规范伤口处理与预防感染
1.及时清洁伤口:骨折伴有伤口时,应立即对伤口进行清洁,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去除伤口内的异物、污染物等,减少感染的风险。清洁伤口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二次污染。
2.预防感染措施:根据伤口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等预防感染。如果伤口出现感染迹象,如红肿、疼痛、发热、有脓性分泌物等,要及时处理。感染是导致骨折不愈合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开放性骨折更易发生感染。对于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由于其自身抵抗力相对较低,骨折后更要严格做好伤口的清洁和感染预防工作,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会大大增加感染及骨折不愈合的风险。
三、合理营养支持
1.保证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是骨骼修复的重要原料,应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可多食用肉类、蛋类、奶类、豆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例如,每100克瘦肉中约含20克左右的蛋白质,能为骨折愈合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
2.补充钙及维生素:钙是骨骼的主要组成成分,要摄入足够的钙,可通过奶制品、豆制品、虾皮等食物补充钙。同时,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应保证维生素D的摄入,可通过适当晒太阳或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来获取。对于老年人,由于其钙吸收能力下降,更要注重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孕妇骨折后,也需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来满足自身和胎儿的需求,促进骨折愈合。
四、适当功能锻炼
1.早期合理锻炼:在骨折固定的早期,可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即肌肉在不产生关节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如骨折肢体的肌肉绷紧和放松练习。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有利于骨折端的稳定和骨折愈合。例如,骨折后1-2周内,可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
2.后期循序渐进锻炼:当骨折达到一定的临床愈合标准后,可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度和肢体的负重锻炼。锻炼要循序渐进,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和负重程度。如从不负重的关节活动开始,逐渐过渡到部分负重,再到完全负重。对于儿童骨折,在进行功能锻炼时要更加轻柔,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和骨骼发育;对于老年人,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骨折恢复情况,缓慢增加锻炼强度,防止因锻炼不当导致骨折再移位或其他并发症。
五、定期复查与监测
1.定期影像学检查:骨折后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进行X线等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一般骨折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都需要进行X线检查,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骨折是否有延迟愈合、不愈合等情况。例如,通过X线可以观察骨折端骨痂形成情况、骨折线是否模糊等。
2.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方案:根据定期复查的结果,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果发现骨折愈合缓慢等情况,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营养摄入、改变功能锻炼方式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定期复查可以更好地监测骨质疏松情况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并调整抗骨质疏松治疗等相关措施。特殊人群如孕妇,定期复查还可以关注胎儿情况以及自身骨折愈合与妊娠的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