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骨骨折是足部常见骨折,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5块跖骨中第1、5跖骨易骨折,有局部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等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分保守和手术治疗,儿童、老年人、运动员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病因与机制
直接暴力:当足部受到重物砸压、车辆碾压等直接外力作用时,外力直接作用于跖骨,可导致跖骨骨折,这种情况常见于工伤、交通事故等场景。例如,工人在工作时被掉落的重物砸中足部,就可能引发跖骨骨折。
间接暴力:行走或运动时足部扭伤,如突然的扭转、内翻或外翻动作,可使跖骨承受异常应力而发生骨折。另外,肌肉突然强烈收缩也可能导致跖骨骨折,比如剧烈运动时足部肌肉猛烈收缩,牵拉跖骨引起骨折。
二、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疼痛:骨折部位出现明显疼痛,尤其是在足部负重、活动或按压时,疼痛会加剧。
肿胀:受伤部位迅速出现肿胀,这是由于骨折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组织液渗出等原因引起。
畸形:严重的跖骨骨折可能出现足部畸形,如骨折端移位明显时,可见足部外形改变,包括跖骨部位的成角、缩短或增宽等异常表现。
活动受限:患者行走困难,足部活动明显受限,因为骨折后足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无法正常负重和进行屈伸等活动。
全身症状: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除非骨折非常严重,合并有大量出血等情况,可能出现轻度的全身反应,如疼痛刺激引起的轻度烦躁等,但通常不严重。
三、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足部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观察足部的外形、压痛部位、是否有异常活动等。通过触诊可以初步判断骨折的大致部位和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跖骨骨折的常用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跖骨骨折的部位、骨折类型(如横形骨折、斜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以及骨折端的移位情况。大多数跖骨骨折通过X线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跖骨骨折,尤其是涉及多个跖骨或骨折端移位复杂的情况,CT检查可以更准确地显示骨折的三维结构,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例如,当第1-5跖骨都可能存在骨折且需要明确各骨折端的空间关系时,CT检查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四、治疗原则
保守治疗
适应证:对于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跖骨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例如,一些稳定性较好的横形骨折,骨折端移位不超过2mm等情况。
治疗方法:通常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4-6周,固定期间需要注意观察足部的肿胀情况、血液循环等,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同时,患者需要减少足部的负重活动,抬高患肢,以促进肿胀消退和骨折愈合。
手术治疗
适应证:当跖骨骨折出现明显移位(如移位超过2-3mm)、粉碎性骨折、开放性骨折等情况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如,第5跖骨基底骨折如果移位明显,影响足部的稳定性和功能恢复,通常需要手术复位内固定;开放性跖骨骨折由于存在伤口污染等情况,必须及时进行手术清创和骨折固定。
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复位钢板、克氏针等内固定。通过手术将骨折端复位并固定,以恢复跖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
五、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跖骨骨折相对较少见,但由于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愈合能力较强,但在治疗时需要特别注意固定的稳定性和合适性。儿童的足部骨骼柔韧性较好,骨折后移位情况可能与成人不同,在固定时要避免过度固定影响足部发育,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足部肿胀和血液循环情况,因为儿童对疼痛的表达可能不太准确,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更加细心地护理。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跖骨骨折后愈合相对较慢,而且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时,除了关注骨折的固定和愈合外,还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例如,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以促进骨折愈合和预防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手术或保守治疗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运动员:运动员发生跖骨骨折后,需要尽快恢复足部功能以重返赛场,治疗上可能需要更注重骨折的解剖复位和早期功能锻炼。在固定期间要根据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尽早进行非负重或部分负重的功能锻炼,以减少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确保骨折完全愈合后再逐步恢复高强度的运动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