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解剖结构异常(如幽门结构功能异常、胃肠运动功能障碍)、胆道系统相关因素(如胆囊切除术后、胆道疾病致胆汁分泌排泄异常)、年龄因素、生活方式因素(饮食、吸烟)及其他疾病影响(全身性疾病间接导致)。
一、解剖结构异常导致的胆汁反流
(一)幽门结构功能异常
正常情况下,幽门起到单向阀门的作用,可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内。当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时,例如因手术(如胃大部切除术等)破坏了幽门的正常解剖结构,或者幽门括约肌本身出现病变导致其收缩功能障碍,就会使十二指肠内的胆汁等内容物容易反流入胃。这种情况在接受过胃手术的患者中较为常见,手术改变了胃肠道的正常解剖关系,破坏了幽门原有的调控机制,从而增加了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的风险。
(二)胃肠运动功能障碍
1.胃排空延迟:胃的正常排空功能对于防止胆汁反流至关重要。如果存在胃排空延迟的情况,胃内食物停留时间延长,会导致胃内压力改变,使得十二指肠内容物更易反流进入胃。例如,一些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自主神经病变等原因,容易出现胃排空延迟,进而增加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几率。糖尿病患者的自主神经病变会影响胃肠道的神经调控,使得胃的蠕动功能减弱,排空速度减慢,胆汁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就更容易反流入胃,长期如此可引发胆汁反流性胃炎。
2.十二指肠逆蠕动增加:十二指肠正常的蠕动方向是向远端推进的,但当十二指肠逆蠕动增加时,就会将胆汁等内容物反向推送至胃内。一些胃肠道的疾病,如十二指肠溃疡等,可能会影响十二指肠的正常蠕动节律,导致逆蠕动增加,从而引发胆汁反流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由于溃疡病灶的刺激,可能会导致局部肠道环境改变,影响肠道的正常运动功能,使得十二指肠逆蠕动增多,胆汁反流至胃的机会增加。
二、胆道系统相关因素
(一)胆囊切除术后
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胆汁的储存和排放规律发生改变。正常情况下,胆囊储存浓缩胆汁,进食后胆囊收缩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参与消化。胆囊切除后,胆汁持续不断地流入十二指肠,当胃排空功能稍有异常时,就容易出现胆汁反流入胃的情况,进而引发胆汁反流性胃炎。这类患者在进食后,由于没有了胆囊的储存和集中排放胆汁的过程,胆汁持续进入肠道,而胃的排空可能不能很好地与之协调,导致胆汁反流至胃的概率增加。
(二)胆道疾病导致胆汁分泌、排泄异常
如胆囊炎、胆结石等胆道疾病,可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和排泄。胆道疾病会导致胆汁排出不畅,胆汁淤积等情况,进而可能使得胆汁成分发生改变,同时也会影响到胃肠道的动力平衡,增加胆汁反流进入胃的可能性。例如,胆结石患者由于结石阻塞胆道,胆汁排泄受阻,胆汁的正常流动受到干扰,可能会反馈性地引起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导致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
三、其他因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胃肠道的功能会逐渐衰退。老年人的胃肠蠕动功能减弱,胃排空时间延长,幽门括约肌功能也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这些因素都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例如,老年人的胃平滑肌细胞数量减少,弹性降低,导致胃的蠕动能力下降,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胆汁反流的机会增加。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因素:长期高脂肪饮食会刺激胆囊收缩素分泌增加,引起胆道括约肌痉挛,导致胆汁排出不畅,容易反流至胃。过量饮酒会损伤胃黏膜,影响胃的正常运动功能,增加胆汁反流的风险。比如,经常大量饮酒的人,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同时影响胃的蠕动节律,使得胆汁更容易反流入胃。
2.吸烟因素:吸烟时吸入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影响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和神经调节,导致胃肠运动功能紊乱,增加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几率。烟草中的尼古丁会使幽门括约肌松弛,从而让十二指肠内容物更容易反流入胃,长期吸烟的人患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其他疾病影响
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间接导致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免疫功能和运动功能;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会导致胃肠蠕动减慢,胃排空延迟,进而容易引发胆汁反流性胃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使胃肠黏膜的代谢减慢,胃肠蠕动减弱,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胆汁反流的可能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