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骨折后不用吊手的时间一般为4-6周,但受骨折类型、治疗方式、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稳定性骨折、儿童、保守治疗患者等吊手时间可能有差异,不稳定性骨折、老年患者、手术治疗患者等吊手时间也不同,还与年龄、营养状况、康复情况等个体差异有关,需综合多因素及骨折愈合情况由医生决定。
一、骨折类型因素
1.稳定性骨折
若为无明显移位的稳定性肱骨骨折,如裂缝骨折等,一般固定4周左右可考虑去除吊手进行适当功能锻炼。因为此类骨折断端相对稳定,愈合相对较快,4周左右骨折断端已初步形成纤维连接,能够提供一定的稳定性来支撑上肢活动。
对于儿童的稳定性肱骨骨折,由于儿童骨折愈合能力较强,可能固定3-4周后就可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减少吊手的时间。儿童骨骼的再生能力旺盛,骨折愈合速度比成人快。
2.不稳定性骨折
对于有明显移位的不稳定性肱骨骨折,如粉碎性骨折等,通常需要固定6周左右。因为不稳定性骨折断端移位明显,需要更长时间的固定来保证骨折端的稳定,促进骨痂生长,6周左右骨折断端的骨痂生长相对较为稳固,此时可考虑去除吊手进行康复锻炼。
老年患者的不稳定性肱骨骨折,由于老年患者骨质相对疏松,骨折愈合相对缓慢,可能需要适当延长吊手时间至6-8周,同时要密切关注骨折愈合情况,根据X线等检查结果来决定去除吊手的时间。老年患者本身身体机能下降,骨折愈合能力不如年轻人。
二、治疗方式因素
1.保守治疗
采用手法复位后石膏或支具固定的保守治疗患者,一般固定4-6周。在固定期间需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当骨折端有足够骨痂形成,骨折相对稳定时,可去除吊手。例如,通过X线看到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就可以考虑逐步减少吊手的时间。
儿童保守治疗的肱骨骨折,在固定3-5周左右,若恢复良好,可在医生指导下开始逐渐进行功能锻炼,减少吊手时间。儿童保守治疗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要遵循骨折愈合的规律。
2.手术治疗
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患者,一般术后2-3周可开始适当进行上肢功能锻炼,但完全去除吊手可能需要4-6周。手术治疗虽然固定了骨折端,但仍需要一定时间让骨折周围组织恢复,4-6周时骨折断端相对稳定,可去除吊手进行进一步的功能康复。
老年患者行手术治疗的肱骨骨折,由于老年患者恢复相对缓慢,可能需要5-7周左右才能考虑去除吊手,同时要注意术后的康复护理,预防并发症,如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因为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相对较高。
三、个体差异因素
1.年龄差异
青少年患者:青少年身体代谢旺盛,骨折愈合能力强,肱骨骨折后吊手时间相对较短,一般4-5周左右可根据恢复情况去除吊手进行功能锻炼。他们的骨骼具有较强的再生和修复能力,能够较快地完成骨折愈合过程。
成年人:一般情况固定4-6周,若个体体质较好,营养状况良好,骨折愈合可能相对较快,可适当提前1-2周去除吊手;若体质较弱或营养缺乏,可能需要适当延长吊手时间。
2.营养状况
营养状况良好的患者:如摄入充足的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患者,骨折愈合速度相对较快,吊手时间可能相对缩短。因为充足的营养物质是骨折愈合的物质基础,能够为骨痂生长等提供必要的原料。例如,摄入富含钙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等,有助于骨折部位的钙化,促进愈合。
营养状况较差的患者:如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或营养不良的患者,骨折愈合相对缓慢,吊手时间需要适当延长,可能需要6-8周甚至更长时间,同时需要加强营养支持治疗,以促进骨折愈合。
3.康复情况
康复锻炼配合良好的患者:在固定期间积极按照康复治疗师的指导进行适当的肌肉收缩等康复锻炼的患者,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骨折愈合,可能会提前去除吊手。例如,进行上臂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有助于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促进骨折愈合。
康复锻炼不配合的患者:如果患者在固定期间不积极进行康复锻炼,可能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同时也会影响骨折愈合,需要适当延长吊手时间来保证骨折端的稳定,等待骨折进一步愈合。
总之,肱骨骨折后多久不用吊手需要综合考虑骨折类型、治疗方式以及个体差异等多方面因素,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来决定去除吊手的时间,过早去除吊手可能导致骨折移位等不良后果,过晚去除吊手可能会影响上肢功能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