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在病变部位、深度、肠道外观、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内镜及病理活检、治疗原则和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不同,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下层,病变浅,呈弥漫性炎症,症状有腹泻脓血便等,治疗用氨基水杨酸等药物;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病变深,呈节段性分布,有腹痛包块等症状,治疗用多种药物,手术难根治,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治疗各有特点。
克罗恩病:可累及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从口腔到肛门的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回肠末端和右半结肠,同时也可累及小肠各段及结肠。
病变深度
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一般较浅,很少累及肌层,并发穿孔、瘘管少见。
克罗恩病:病变可累及肠壁全层,深度较深,易出现肠穿孔、瘘管等并发症。
肠道外观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呈弥漫性炎症改变,表现为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病变多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病变严重处可见弥漫性多发糜烂或溃疡;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状黏膜等。
克罗恩病:肠道黏膜呈节段性分布,可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等,病变肠段与正常肠段相间分布,肠腔可出现狭窄,肠壁增厚,肠管呈“线样征”等。
临床症状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症状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常有里急后重,便后腹痛缓解。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发热、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
克罗恩病:常见症状有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瘘管形成等,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一般为隐痛或钝痛,间歇性发作;腹泻可为糊状便,一般无脓血和黏液;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营养障碍等全身表现,儿童患者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常有贫血,白细胞计数可升高;克罗恩病患者贫血较为常见,活动期白细胞计数也可增高。
粪便检查:溃疡性结肠炎粪便常规检查可见黏液脓血便,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粪便病原学检查阴性;克罗恩病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糊状便,一般无脓血和黏液,粪便病原学检查同样为阴性。
自身抗体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中可出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阳性,阳性率约为70%-80%;克罗恩病患者血清中可出现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阳性,阳性率约为50%-70%。
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
内镜检查: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见病变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病变黏膜充血、水肿、易出血,可见糜烂和浅溃疡;克罗恩病内镜下见病变呈节段性、跳跃性分布,可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肠腔狭窄等。
病理活检:溃疡性结肠炎病理表现为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可见隐窝炎、隐窝脓肿,杯状细胞减少等;克罗恩病病理表现为全层性炎症,可见裂隙状溃疡、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黏膜下层淋巴细胞聚集等。
治疗原则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吡啶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等药物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多为全结肠切除加回肠造口术等。
克罗恩病:治疗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如巯嘌呤等)、生物制剂(如英夫利西单抗等)等,手术治疗主要用于并发症的处理,如肠梗阻、穿孔、脓肿等,手术难以根治克罗恩病,术后复发率较高。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患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在儿童中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克罗恩病更易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治疗时需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药物选择要谨慎,尽量选择对生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儿童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也需兼顾儿童的生理特点,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时,要充分考虑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注意可能引发的血糖升高等问题对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影响,同时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妊娠期患者:妊娠期患者患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时,治疗需格外谨慎,药物的选择要权衡对胎儿的影响,例如氨基水杨酸制剂在妊娠期相对较为安全,而某些免疫抑制剂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需在妇产科和消化科医生的共同评估下制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