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是肝脏对损伤的可逆修复反应,肝硬化是肝纤维化进展的不可逆晚期阶段,二者临床表现有别,诊断方法各异,治疗原则不同,肝纤维化针对病因治疗可逆转,肝硬化需一般、病因、并发症治疗,晚期可考虑肝移植,不同人群治疗需考虑其特殊性且慢性肝病患者要定期监测病情。
肝硬化:是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到晚期的阶段。肝脏内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并形成结节,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肝脏质地变硬,功能严重受损。这个阶段肝脏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多是不可逆的,病情相对严重,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
临床表现
肝纤维化:早期肝纤维化往往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有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肝区隐痛等,但一般症状较轻,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
肝硬化:
代偿期: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肝功能检查可能仅有轻度异常,此阶段若能积极治疗,可延缓病情进展。
失代偿期: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症状和体征。如肝功能减退表现为乏力、消瘦、面色晦暗、黄疸(皮肤和巩膜黄染)、腹胀、纳差加重、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等);门静脉高压表现为脾大、脾功能亢进(血常规可出现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减少)、腹水(腹部膨隆如蛙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时可破裂导致大量呕血、黑便)等。不同年龄层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人可能基础疾病较多,症状可能不典型,而儿童肝硬化多由先天性疾病等引起,除上述表现外,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女性患者在肝硬化相关激素代谢紊乱时,可能出现月经不调等表现。有长期饮酒史的人群发生肝硬化,可能有饮酒相关的其他表现。有慢性肝病病史的人群,病情进展到肝硬化阶段时,上述表现会逐渐凸显。
诊断方法
肝纤维化:
血液检查:可以检测一些血清学指标,如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ⅢP)、Ⅳ型胶原(CⅣ)、层粘连蛋白(LN)等,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单一指标不能确诊,需要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可观察肝脏大小、质地、门静脉内径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还能检测门静脉血流情况等;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通过检测肝脏硬度值来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准确性相对较高,但受肥胖、腹腔内气体等因素影响。
肝穿刺活检: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通过获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能准确判断肝纤维化的程度和分期,但属于有创检查,有一定的风险。
肝硬化:
血液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有无脾功能亢进等情况;肝功能检查能反映肝脏合成、代谢、解毒等功能状态,如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凝血功能异常等;凝血功能检查可评估凝血因子合成情况;血清学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等可辅助判断有无肝癌等并发症。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或CT、磁共振成像(MRI)等可以清晰显示肝脏形态、大小、有无结节、腹水等情况,有助于诊断肝硬化并评估病情。
内镜检查:如胃镜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程度和范围,对门静脉高压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治疗原则
肝纤维化: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纤维化需进行抗病毒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则要严格戒酒;自身免疫性肝病导致的肝纤维化需使用免疫抑制等药物治疗。通过去除病因,阻止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部分患者的肝纤维化可得到逆转。
肝硬化:
一般治疗:包括休息,避免劳累;饮食上给予高热量、高蛋白、维生素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如有腹水需限制钠和水的摄入。
针对病因治疗: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需抗病毒治疗;酒精性肝硬化需严格戒酒等。
并发症治疗:如出现腹水需进行利尿、补充白蛋白等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需采取止血、预防再出血等措施;肝性脑病需进行降氨、调整肠道菌群等治疗。
晚期肝硬化:对于终末期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受供体等因素限制。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患者肝移植的手术及术后管理有其特殊性;老年人则要更谨慎评估手术等治疗的风险和获益。女性患者在治疗中要关注激素等对病情的影响,有饮酒史的患者必须严格强调戒酒的重要性,有慢性肝病基础的患者要定期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