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常见类型,因颈椎退变等致颈肩臂痛伴上肢感觉及运动障碍,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非手术治疗有牵引、物理治疗、颈部制动等,手术用于非手术无效者,要通过保持良好姿势、加强颈部肌肉锻炼、选择合适枕头来预防。
病因及发病机制
颈椎退变:随着年龄增长(一般30岁以后颈椎开始出现退变),颈椎椎间盘发生退变,髓核突出、纤维环膨出等,同时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等,这些退变因素可对神经根产生刺激或压迫。例如,长期伏案工作、颈部外伤等因素可加速颈椎的退变进程,增加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风险。
慢性劳损:长期不良的姿势,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等,使颈椎处于过度前屈的姿势,导致颈椎局部肌肉紧张,颈椎应力分布异常,进一步促进颈椎退变,从而引发神经根型颈椎病。女性由于颈部生理结构特点等因素,在长期不良姿势下相对更容易出现颈部肌肉劳损,增加患病几率。
临床表现
疼痛:疼痛是常见症状,多从颈部向肩部、上肢放射,疼痛性质可为酸痛、刺痛、灼痛等。例如,患者可能会感到颈部疼痛,同时上肢相应神经支配区域也出现疼痛,疼痛程度可因个体差异及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感觉障碍:表现为上肢皮肤感觉减退、过敏等,患者可能会感觉上肢麻木,对痛、温觉的感知能力下降。比如,患者可能觉得手指尖麻木,对冷热刺激的感知不如以前灵敏。
运动障碍:病情较重时可出现上肢肌力下降,表现为持物无力,严重者可出现肌肉萎缩。例如,患者可能无法正常拿稳杯子、笔等物品,随着病情发展,相应肌肉会逐渐变细。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包括压颈试验(Spurling试验),患者端坐,头偏向患侧,医生双手在其头顶向下加压,若患肢出现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医生一手扶患侧颈部,一手握患侧手腕,将其上肢外展,若患肢出现放射痛则为阳性,这些体格检查有助于初步判断神经根是否受刺激。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狭窄、椎体骨质增生等情况,一般30岁以上人群X线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颈椎退变表现。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情况,可发现X线检查不易察觉的细微病变。
MRI检查: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受压情况等,是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治疗与康复
非手术治疗:
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拉开颈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一般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牵引重量、时间等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老年人及体质较弱者牵引时要注意牵引重量不宜过大,牵引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不适。
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热敷时温度要适宜,避免烫伤皮肤,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更要注意温度控制;超短波等治疗要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功率等参数。
颈部制动:使用颈托等限制颈部活动,减少对神经根的刺激,适用于急性发作期患者。儿童使用颈托时要选择合适的型号,确保舒适且不影响正常呼吸等功能;老年人使用颈托要注意定期检查颈部皮肤情况,防止压疮等。
手术治疗:对于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神经根受压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路减压术等,手术风险及预后因患者病情等因素而异。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或学习一段时间后要适当活动颈部,做颈部伸展、旋转等运动,每工作1小时左右可起身活动5-10分钟,转动颈部、伸展四肢等。儿童在学习时要保持正确的坐姿,书包重量不宜过重;老年人日常活动中也要注意保持颈部良好姿势,避免颈部过度劳累。
加强颈部肌肉锻炼:可进行颈部保健操等锻炼,增强颈部肌肉力量,维持颈椎稳定性。如“米字操”,患者头部依次向上下左右及斜向做类似写“米”字的动作,但要注意锻炼强度适中,避免过度锻炼导致颈部损伤。女性在进行颈部锻炼时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锻炼强度,避免因过度锻炼造成颈部肌肉拉伤等;老年人锻炼时动作要缓慢、轻柔。
选择合适的枕头:枕头高度要适中,一般以一拳高(约10-15厘米)为宜,枕头宽度要能支撑颈部,使颈椎保持正常生理曲度。不同年龄段人群对枕头的要求略有不同,儿童枕头要选择适合其颈部生理曲度的,老年人可选择稍硬一些但舒适的枕头,以保证睡眠时颈部得到良好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