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急性炎症,由饮食不当、感染等引起,有消化系统和全身症状,感染因素包括病毒、细菌,饮食因素有食用生冷等及暴饮暴食,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非药物干预为主治疗,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由饮食不当、感染等因素引起,常见的病原体有病毒(如诺如病毒等)、细菌(如大肠杆菌等)等。
二、症状表现
消化系统症状:
腹痛:多表现为脐周阵发性疼痛,不同年龄段人群腹痛感受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表达不清而出现哭闹不安等情况。成人腹痛程度和性质因个体对疼痛的耐受及病因不同有所不同,比如细菌感染导致的急性肠胃炎可能腹痛相对较明显。
腹泻:排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等。儿童腹泻频繁时易出现脱水等情况,需特别关注。成人腹泻严重程度也因病情而异,轻者可能每日数次,重者可达十余次。
恶心、呕吐:可单独出现或与腹泻同时发生,儿童呕吐可能导致进食困难,进而影响营养摄入和水电解质平衡。
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可因感染病原体不同及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一般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可能相对更明显。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更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及其他伴随症状。
乏力:患者会感觉身体虚弱、没有力气,影响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
三、病因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诺如病毒感染较为常见,常在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群密集场所引起暴发流行,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感染诺如病毒引发急性肠胃炎。
细菌感染:大肠杆菌、沙门菌等细菌感染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人体,比如食用了变质的肉类、不干净的蔬菜水果等都可能导致细菌感染引起急性肠胃炎。
饮食因素
食用过多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如大量进食刚从冰箱取出的食物、过度油腻的油炸食品、辛辣的辣椒等,会刺激胃肠黏膜,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急性肠胃炎。
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加重胃肠消化负担,也容易引发急性肠胃炎。
四、诊断方法
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起病诱因、症状出现的时间、症状表现等,比如是否食用过可疑不洁食物、近期是否有集体发病等情况。对于儿童,还需询问家长儿童的饮食情况、近期接触史等。
体格检查:会进行腹部触诊等检查,了解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等情况,初步判断胃肠炎症情况。儿童体格检查时要更加轻柔,注意安抚儿童情绪。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等。一般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可能会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中有无病原体、红细胞、白细胞等,有助于明确病因,比如细菌感染时粪便中可能会有较多白细胞等。
五、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为主优先)
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要充分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儿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创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饮食调整:发病期间建议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稀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儿童可根据年龄特点给予合适的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婴儿可适当减少奶量,改为米汤等。
补充水分:防止脱水是重要的一点,可适量饮用淡盐水、口服补液盐等。儿童脱水风险更高,要密切观察其尿量、精神状态等,及时补充水分。如果出现严重脱水表现,如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无尿等,可能需要静脉补液。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患急性肠胃炎后病情变化相对较快,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体温、腹泻及呕吐情况。由于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不适,家长需格外留意。同时,儿童用药需谨慎,应避免自行使用成人药物,当需要用药时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和剂量。
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患急性肠胃炎时更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要注意监测老年人的电解质水平,因为老年人对脱水等情况的耐受能力较差。在饮食调整方面要更加注重温和、易消化,并且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如有基础疾病要考虑基础疾病与急性肠胃炎的相互影响。
孕妇:孕妇患急性肠胃炎需要谨慎处理,因为用药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在治疗时要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如积极补充水分等一般治疗措施,如有需要用药也要在医生充分评估利弊后选择合适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