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均为慢性炎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起始于直肠渐及全结肠,病理主要为黏膜弥漫性炎症,表现为腹泻等消化系统及全身、肠外表现,实验室检查有相应特点,治疗用药物等,预后部分患者反复发作可癌变;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病理有全层性炎症等特点,表现类似但有独特肠外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等有差异,预后呈慢性迁延性易复发有癌变风险,儿童患者患病均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等。
一、疾病定义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变多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
克罗恩病:是一种可累及胃肠道全层的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呈节段性、跳跃性分布。
二、病变部位
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起始于直肠,逐渐向近段扩展,可累及全结肠,少数情况下可累及回肠末段,称为倒流性回肠炎,但一般病变主要在结肠。
克罗恩病: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整个消化道,最常见的部位是回肠末段和邻近结肠,但也可在胃肠道其他部位,如空肠、结肠、肛周等部位单独发病。
三、病理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病理改变为黏膜弥漫性炎症,早期可见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继而出现糜烂、溃疡等,病变一般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很少深入肌层,易并发中毒性巨结肠。
克罗恩病:病理特点为全层性炎症、非干酪样肉芽肿形成,病变处肠壁增厚、僵硬,肠黏膜呈铺路石样改变,可形成裂隙状溃疡,病变累及肠壁全层,易导致肠粘连、肠瘘等并发症。
四、临床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
消化系统表现:主要症状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还可伴有腹胀、食欲减退等。
全身表现:中重型患者可有发热、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儿童患者还可影响生长发育。
肠外表现:可伴有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前葡萄膜炎等肠外表现。
克罗恩病:
消化系统表现:腹泻可为间歇性,粪便多为糊状,一般无黏液脓血,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呈痉挛性疼痛,可有肠梗阻表现,如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腹部可触及包块(多为增厚的肠壁或肠粘连形成的团块)。
全身表现:常有发热、消瘦、贫血等全身表现,儿童患者同样可影响生长发育。
肠外表现:可出现与溃疡性结肠炎类似的肠外表现,还可出现虹膜睫状体炎、杵状指等独特的肠外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
血常规:可有贫血,白细胞计数可升高。
血沉:多增快,C反应蛋白多升高,提示疾病处于活动期。
粪便检查:常有黏液脓血便,粪便病原学检查排除感染性肠炎等疾病。
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多发性糜烂或溃疡。
克罗恩病:
血常规:可有贫血,白细胞计数可升高。
血沉:多增快,C反应蛋白多升高,提示疾病活动。
粪便检查:一般无黏液脓血便,粪便病原学检查排除感染性肠炎。
结肠镜检查:可见病变呈节段性、跳跃性分布,可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肠腔狭窄等,病变可累及全层肠壁。
影像学检查:小肠钡剂造影可见“线样征”等,CT或MRI检查可发现肠壁增厚、肠瘘、脓肿等情况。
六、治疗原则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目的是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以及黏膜愈合,防治并发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治疗方法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吡啶)、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药物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并发症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儿童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需谨慎。
克罗恩病:治疗目标也是诱导和维持临床缓解及黏膜愈合,防治并发症。治疗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如巯嘌呤)、生物制剂(如英夫利西单抗)等。手术治疗多用于出现肠梗阻、穿孔、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患者。儿童患者同样要关注生长发育,生物制剂的使用需权衡利弊。
七、预后
溃疡性结肠炎:大部分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病程漫长,但经合理治疗后可控制病情,少数患者可发生癌变。儿童患者如果病情控制不佳,可能会影响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
克罗恩病:本病呈慢性迁延性,易复发,难以根治,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多次复发,可出现肠道狭窄等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少数患者也有癌变风险。儿童患者长期患病可能会对其身心发育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