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各年龄段可发,癌变风险低,随年龄增长概率上升,与生活方式相关,病理为管状腺体,腺上皮异型性轻)、绒毛状腺瘤(老年人多发,男高于女,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癌变风险高,病理为绒毛状腺体,腺上皮异型性明显)、管状绒毛状腺瘤(兼具前两者特点,癌变风险介于两者间,病理混合两者特征);非腺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体积小,好发直肠乙状结肠,各年龄段无性别差异,与肠道慢性炎症相关,不癌变,病理为上皮过度增生,腺体排列规则,无明显异型性)、炎性息肉(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与肠道炎症相关,癌变风险低,病理为炎性细胞浸润,腺体轻度增生扭曲等)、错构瘤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多见于儿童,单发,表面光滑或分叶,好发直肠乙状结肠,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不癌变,病理为腺体、间质等混合;Peutz-Jeghers综合征相关息肉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相关,累及消化道,有皮肤黏膜色素沉着,各年龄段可发,有家族遗传倾向,癌变风险相对高,病理为分支状腺体和间质平滑肌组织构成,腺体排列紊乱)。
一、腺瘤性息肉
(一)管状腺瘤
1.形态特征:多呈球形、椭球形,表面光滑或有细颗粒状,颜色多为粉红,质实,触之较软。在年龄分布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生概率有上升趋势,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显著性别差异,一般与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等生活方式相关,此类息肉癌变风险相对较低,通常小于1%,但随着息肉增大,癌变风险会有所增加。
2.病理特点:主要由管状腺体组成,腺体排列较为规则,腺上皮细胞有一定的异型性,但相对较轻。
(二)绒毛状腺瘤
1.形态特征:多为单发,体积通常较大,直径多大于1cm,形态多呈绒毛状或菜花状,表面粗糙不平,触之较软,易出血。好发于老年人,男性发病率相对高于女性,与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可能有一定关联,癌变风险较高,一般在10%-50%左右,体积越大、绒毛结构越明显,癌变风险越高。
2.病理特点:主要由绒毛状腺体组成,腺体分支繁多,呈指状突起,腺上皮细胞异型性明显。
(三)管状绒毛状腺瘤
1.形态特征:兼具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的特点,形态上部分区域呈管状结构,部分区域呈绒毛状结构,大小不一,一般来说,其癌变风险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具体风险与其中绒毛成分的比例相关,比例越高,风险越高,在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上与两者有一定共性,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
2.病理特点:同时具有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的病理特征,腺体结构混合存在。
二、非腺瘤性息肉
(一)增生性息肉
1.形态特征:体积较小,多在0.5cm以下,呈丘状隆起,表面光滑,颜色与周围黏膜相似,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一般认为与肠道慢性炎症等刺激相关,通常不会发生癌变。
2.病理特点:主要是肠黏膜上皮的过度增生,腺体排列基本规则,腺上皮细胞无明显异型性。
(二)炎性息肉
1.形态特征:多是由于肠道炎症刺激引起的黏膜组织增生形成的息肉,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常与肠道炎症的范围和程度相关,比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伴有炎性息肉,其发生癌变的风险较低,但如果炎症长期不愈,也可能存在一定潜在风险,不同性别和年龄段均可发生,与肠道炎症的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等生活方式相关因素有关。
2.病理特点:可见黏膜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腺体可有轻度增生、扭曲等改变,但无明显异型性。
(三)错构瘤性息肉
1.幼年性息肉
形态特征:多见于儿童,体积大小不一,多为单发,表面光滑或有分叶,颜色鲜红,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一般认为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通常不会发生癌变,但儿童患者需密切观察,因为可能会出现便血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儿童患者要注意合理饮食,保持大便通畅等。
病理特点:由腺体、间质和炎症细胞等混合组成,间质成分丰富,有黏液样变性等改变。
2.Peutz-Jeghers综合征相关息肉
形态特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相关息肉,可累及整个消化道,息肉大小不等,形态多样,除了肠道表现外,还伴有皮肤黏膜色素沉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家族遗传倾向,其癌变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有家族史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家族中有相关病史的人群要注意遗传咨询等。
病理特点:由分支状腺体和间质平滑肌组织构成,腺体排列紊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