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衰竭是多种因素致肝脏损害出现多种表现的综合征,分急性等类型,各类型有不同起病、病因、年龄等特点,治疗包括一般支持(卧床、营养)、病因治疗(针对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人工肝支持及肝移植,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有相应特点。
一、肝功能衰竭的定义
肝功能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根据起病急缓及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肝功能衰竭、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慢加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和慢性肝功能衰竭。
(一)急性肝功能衰竭
起病急骤,发病2周内出现以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综合征,常见病因有药物中毒(如对乙酰氨基酚过量等)、病毒性肝炎(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引起的重症肝炎)等,多见于既往肝功能正常的人群,年龄因素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不同病因有一定的好发年龄倾向,比如药物中毒在成人中相对常见,而某些病毒性肝炎在儿童和成人中均有发生。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饮酒可能增加药物性肝损伤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风险,有相关研究表明长期过量饮酒者在接触肝毒性药物时更易发生急性肝损伤进而发展为肝功能衰竭。病史方面,有基础肝脏疾病(如肝硬化等)的患者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时病情往往更复杂。
(二)亚急性肝功能衰竭
起病较急,发病15天-26周出现肝衰竭综合征,病因同样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损伤等,年龄分布上各年龄段均有涉及,生活方式中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可能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发生亚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风险,有基础肝病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慢加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
(三)慢加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
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常见于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引起的肝硬化患者,年龄上多见于有慢性肝病基础的中老年人,生活方式中不规律服药、饮酒等会加重慢性肝病进展,进而诱发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病史方面慢性肝病病史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四)慢性肝功能衰竭
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主要发生在有长期慢性肝病病史的人群,年龄多为中老年人,生活方式中不注意肝病的管理、继续不良生活习惯等会加速慢性肝功能衰竭的进展,病史上长期慢性肝病是关键因素。
二、肝功能衰竭的治疗
(一)一般支持治疗
1.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降低肝脏负荷,有利于肝细胞修复,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肝功能衰竭患者都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尤其对于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卧床休息更为重要。
2.营养支持:给予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蛋白质饮食,保证每日热量供应,一般每日热量应维持在2000kcal以上,对于不能进食者可通过鼻饲或静脉补充营养,如葡萄糖、支链氨基酸等,不同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的患者营养支持的具体方案有所不同,比如儿童肝功能衰竭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支持要更注重满足其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要根据其肝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等营养素的摄入量。
(二)病因治疗
1.病毒性肝炎相关治疗:如果是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功能衰竭,如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可根据情况使用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如核苷(酸)类似物等,但要注意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抗乙肝病毒药物需谨慎评估利弊。
2.药物性肝损伤治疗:立即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对于某些药物可使用相应的拮抗剂进行治疗,如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引起的肝功能衰竭可使用乙酰半胱氨酸等。
(三)人工肝支持治疗
通过体外的机械、理化或生物装置,清除患者体内的有害物质,补充必要物质,替代肝脏部分功能,常见的有血浆置换、血液滤过等方法,适用于各型肝功能衰竭患者,尤其对于等待肝移植的患者可作为过渡治疗,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进行人工肝支持治疗时要注意装置的参数调整以适应其生理特点,比如儿童患者的血容量较小,需要调整血浆置换的量等。
(四)肝移植治疗
对于晚期肝功能衰竭患者,肝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手段,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肝功能衰竭且符合肝移植指征的患者,年龄不是绝对禁忌,但要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手术耐受能力等,儿童肝移植需要更谨慎地评估供体与受体的匹配等情况,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来防止排异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