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致密性髂骨炎是主要发生于骨盆髂骨耳状面附近、以骨质密度增高为特征的疾病,妊娠分娩、劳损、内分泌因素可致病因,有疼痛、压痛、活动受限等表现,通过X线、CT、MRI及临床表现病史诊断,非手术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康复锻炼可增强肌肉力量,育龄女性和老年人群治疗需特殊考虑。
病因
妊娠与分娩:多见于育龄女性,妊娠后期及分娩过程中,骨盆的韧带松弛,骶髂关节承受的压力增加,可能导致髂骨局部的血运改变,从而引发炎症反应,使得髂骨骨质出现致密性改变。例如,有多次妊娠分娩史的女性发生双侧致密性髂骨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劳损: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频繁弯腰负重等,会使髂骨部位受到反复的应力刺激,引起局部的微小损伤,机体为修复损伤可能会出现骨质代偿性增生硬化,表现为致密性改变。比如长期从事搬运工作的人群,由于腰部和骨盆承受较大压力,易患此病。
内分泌因素:女性在青春期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尤其是雌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影响骨盆区域的骨代谢。在妊娠、哺乳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的改变可能参与了双侧致密性髂骨炎的发生发展。
临床表现
疼痛:主要表现为下腰部或骶髂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酸痛,疼痛可向臀部或大腿后上方放射,但一般不过膝。在站立、行走、久坐、劳累后疼痛可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例如,长时间行走后,患者会感觉骶髂部疼痛明显加剧,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有所减轻。
压痛:在骶髂关节局部有明显压痛,按压时患者能感觉到疼痛。
活动受限:病情较重时,可能会出现腰部活动受限,如弯腰、转身等动作不灵活,但一般关节活动受限程度相对较轻。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双侧致密性髂骨炎的常用方法。典型表现为双侧髂骨耳状面附近骨质呈均匀性密度增高,骨小梁增多增粗,骨质致密,边界清晰,病变区与周围正常骨质无明显界限。一般在发病后2-3个月X线可出现改变,但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CT检查:对于X线表现不典型的病例,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髂骨骨质的致密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以及与其他骶髂关节疾病相鉴别。CT可发现X线不易察觉的早期骨质密度改变。
磁共振成像(MRI):在疾病早期,MRI可以显示髂骨局部的骨髓水肿等炎性改变,比X线和CT更早发现病变,但费用相对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多用于辅助诊断不典型病例。
临床表现与病史结合: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发作规律以及妊娠分娩史、劳损史等进行综合分析,若患者有下腰部或骶髂部疼痛,结合影像学表现以及相应的病史,可初步考虑双侧致密性髂骨炎的诊断。
治疗与康复
非手术治疗
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减少腰部和骨盆的负重活动,让受损部位得到充分休息,有利于炎症的消退。例如,建议患者避免长时间站立、久坐或弯腰搬重物等。
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热敷可以用温热的毛巾或热水袋敷于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超短波治疗则是利用高频电场作用于人体,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代谢。
药物治疗:对于疼痛较明显的患者,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胃肠道等不良反应。不过药物治疗一般作为辅助手段,非手术治疗中的休息和物理治疗更为基础和重要。
康复锻炼:在疼痛缓解期,可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增强腰部和骨盆周围肌肉的力量,改善关节的稳定性。例如,进行五点支撑法、小飞燕等腰部肌肉锻炼动作,但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锻炼加重疼痛。锻炼时要注意动作的规范和适度,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锻炼的强度和时间。
特殊人群情况
育龄女性:妊娠和哺乳期的育龄女性患双侧致密性髂骨炎时,要注意在治疗过程中权衡药物等治疗手段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非药物治疗如休息、物理治疗相对更安全。在康复锻炼时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妊娠或哺乳。例如,进行康复锻炼时应选择较为温和的动作,避免对腹部或盆腔造成过大压力。
老年人群: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有其他骨骼肌肉疾病,在治疗双侧致密性髂骨炎时,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非手术治疗仍是主要方式,在进行物理治疗时要注意控制治疗的强度和时间,避免因治疗不当导致其他并发症。同时,康复锻炼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适当调整,以不引起明显不适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