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后需及时就医,经检查诊断后选择非手术(牵引、保守固定)或手术(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术后要进行康复训练并做好护理,其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康复中要遵医嘱、防并发症、注意营养及生活方式,出现异常及时复诊。
一、及时就医与诊断评估
1.立即就诊:当发生股骨颈骨折后,应尽快前往医院急诊科或骨科就诊。医生会首先通过询问受伤过程、症状表现等初步了解情况,随后进行体格检查,查看受伤部位是否有明显肿胀、疼痛、畸形等表现。
2.辅助检查:通常会进行X线检查,这是初步诊断股骨颈骨折常用的方法,能发现骨折线等情况。对于一些X线检查不能明确但高度怀疑骨折的情况,可能会进一步进行CT检查,甚至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细节,比如隐匿性骨折等情况。
二、治疗方式选择
1.非手术治疗
牵引治疗: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或身体状况不适合立即手术的患者,可采用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维持骨折部位的复位,如皮牵引或骨牵引等。牵引治疗需要较长时间卧床,期间要注意预防牵引相关并发症,如皮肤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对于儿童股骨颈骨折,牵引治疗需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及骨折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要密切观察牵引效果及儿童的耐受情况。
保守固定:部分稳定性较好的股骨颈骨折可能采用石膏固定等保守固定方法。但保守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因为股骨颈骨折愈合相对较慢,且存在不愈合等风险。
2.手术治疗
内固定手术:如果患者身体状况允许,一般会优先考虑内固定手术。通过手术用钢钉等内固定装置将骨折端固定,以促进骨折愈合。内固定手术的时机很重要,通常应尽早进行,以减少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内固定的选择和手术操作细节会有所不同。例如,青壮年患者股骨颈骨折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合适的内固定装置来尽量保留自身股骨头的血供,而老年患者可能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其他手术方式。
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年龄较大、骨折不愈合风险高或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等情况的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可能是合适的选择。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等。人工关节置换术可以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长期卧床带来的并发症,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假体松动等。老年患者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时,要充分评估其全身状况,包括心肺功能等,以确保手术安全。
三、术后康复与护理
1.康复训练
早期康复:术后早期在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例如,术后短期内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对于儿童患者,康复训练要更加轻柔且根据其生长发育阶段逐步进行,避免影响骨骼正常发育。
中期康复:随着骨折逐渐愈合,可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如髋关节的屈伸、外展等活动,逐步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同时,可借助拐杖等辅助器具进行部分负重行走训练,但要遵循医生制定的个体化康复计划。
后期康复:骨折完全愈合后,进行全面的功能康复训练,包括增强下肢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稳定性和平衡能力等训练,以恢复正常的行走及日常活动能力。
2.护理要点
伤口护理:保持手术伤口清洁干燥,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按照医嘱进行伤口换药等处理。
并发症预防: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迹象,如下肢肿胀、疼痛等,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下肢、进行下肢肌肉泵运动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指导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等。同时,关注患者的二便情况,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等。老年患者皮肤感觉和弹性较差,要注意预防压疮,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等。
四、预后及注意事项
1.预后情况:股骨颈骨折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骨折类型、治疗方法、患者年龄及全身状况等。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头下型骨折等,另外股骨头缺血坏死也是常见的并发症。一般来说,青壮年患者经过合适的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而老年患者预后相对较差,且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
2.注意事项: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复查。避免过早负重行走,防止骨折移位或内固定装置松动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加强营养,尤其是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以预防骨质疏松进一步加重。同时,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度运动、合理饮食等,降低再次受伤的风险。如果出现伤口异常、疼痛加剧、下肢肿胀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