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外阴瘙痒常见原因包括生理性变化(激素波动致微生态失衡)、感染性因素(真菌/细菌/滴虫性阴道炎)、接触性刺激(化纤过敏/药物刺激)及系统性疾病(如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断需结合病史、体查(黏膜状态/分泌物特征)及实验室检查(pH值/胺试验/镜检/胆汁酸检测);治疗按病因分非药物干预(宽松棉质内裤/局部冷敷)、抗感染用药(克霉唑/甲硝唑局部用药优先)、接触性皮炎处理(停过敏原/短期激素软膏)及ICP治疗(熊去氧胆酸);特殊人群需注意孕早期慎用口服药、妊娠期糖尿病控糖、多胎/早产风险者积极治疗BV、肝肾功能不全者调整剂量;预防包括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干燥/性伴侣同治)、定期产检监测分泌物及产后42天复查微生态。
一、孕期外阴瘙痒的常见原因
1.1生理性变化:孕期激素水平波动
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显著升高可导致阴道黏膜充血、分泌物增多,局部pH值改变(通常升至4.5~6.0),破坏阴道微生态平衡,引发非感染性瘙痒。此类瘙痒多见于孕早期至中期,无异味或异常分泌物,检查可见黏膜轻度水肿。
1.2感染性因素:病原体侵袭
1.2.1真菌性阴道炎:白色念珠菌感染占比最高(约75%),表现为豆腐渣样分泌物、外阴灼痛,孕期免疫力下降及高糖环境(如妊娠期糖尿病)可加重症状。
1.2.2细菌性阴道病:加德纳菌等厌氧菌过度繁殖,分泌物呈鱼腥味,pH值>4.5,与胎膜早破、早产风险相关。
1.2.3滴虫性阴道炎:通过性接触传播,分泌物呈黄绿色、泡沫状,伴尿频尿痛,可能引发宫内感染。
1.3接触性刺激:外源性因素
化纤内裤、卫生巾过敏、阴道冲洗剂过度使用或药物刺激(如抗生素)可能导致接触性皮炎,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斑、丘疹,伴剧烈瘙痒。
1.4系统性疾病:全身性关联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可导致血清总胆汁酸升高(>10μmol/L),引发皮肤瘙痒(从手掌、足底向躯干蔓延),需通过肝功能检测及胆汁酸水平确诊。
二、诊断与鉴别要点
2.1病史采集要点
需详细询问瘙痒持续时间、分泌物性状(颜色、气味、量)、伴随症状(如尿频、尿痛、黄疸),以及既往阴道炎史、过敏史、妊娠期糖尿病等合并症。
2.2体格检查重点
观察外阴皮肤黏膜颜色(红斑、糜烂、溃疡)、分泌物特征,进行阴道分泌物pH值检测(硝酸盐试纸)、胺试验(10%氢氧化钾溶液闻臭鱼味)及显微镜镜检(真菌菌丝、滴虫)。
2.3实验室检查项目
阴道分泌物常规(白细胞计数、线索细胞)、真菌培养、细菌性阴道病评分(Nugent评分)、血清总胆汁酸及肝功能检测(针对ICP筛查)。
三、治疗原则与干预措施
3.1生理性瘙痒管理
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穿宽松棉质内裤、避免热水烫洗及碱性肥皂、每日清水清洁外阴(勿冲洗阴道内部),局部冷敷(4℃生理盐水纱布)可缓解症状。
3.2感染性阴道炎治疗
3.2.1真菌性阴道炎:克霉唑栓、硝酸咪康唑栓(局部用药,避免口服氟康唑)。
3.2.2细菌性阴道病:甲硝唑栓(孕晚期安全性较高,需医生评估后使用)。
3.2.3滴虫性阴道炎:甲硝唑口服(需权衡利弊,孕早期慎用)。
3.3接触性皮炎处理
立即停用可疑过敏原,短期使用低效价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疗程≤7天),避免抓挠导致继发感染。
3.4系统性疾病治疗
ICP需口服熊去氧胆酸降低胆汁酸,监测胎动及胎心监护,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4.1孕早期患者
避免使用口服抗真菌药及甲硝唑(除非利大于弊),优先选择局部用药,用药前需超声确认宫内妊娠。
4.2妊娠期糖尿病患者
严格控制血糖(空腹血糖<5.3mmol/L,餐后1小时<7.8mmol/L),高血糖环境易诱发真菌性阴道炎反复发作。
4.3多胎妊娠或早产高风险者
细菌性阴道病需积极治疗,以降低胎膜早破风险,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
4.4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慎用甲硝唑及抗真菌药,需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定期监测肝功能。
五、预防与长期管理
5.1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外阴干燥(避免长时间使用卫生护垫)、性伴侣同治(针对感染性阴道炎)、控制体重增长(孕中期每周0.3~0.5kg)。
5.2定期产检监测
孕28周后每2周检测阴道分泌物,孕36周后每周检测,及时发现无症状菌尿或亚临床感染。
5.3产后随访
分娩后42天复查阴道微生态,评估激素水平恢复情况,预防慢性阴道炎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