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不全的评估包括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生化指标、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MRI)、肝穿刺活检以及临床症状与病史综合评估。实验室检查可通过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及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判断肝功能及病因;影像学检查能观察肝脏形态结构等发现病变;肝穿刺活检明确病变性质;病史采集和临床症状观察有助于综合判断肝功能不全的原因和严重程度。
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常用指标。在肝细胞受损时,细胞内的转氨酶释放入血,导致血清中ALT和AST水平升高。例如,各种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都可引起转氨酶不同程度的升高。一般来说,ALT在肝细胞损伤时更敏感,而AST在心肌细胞等其他组织损伤时也会升高,需要综合判断。
胆红素: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肝功能不全时,胆红素的代谢发生障碍,可导致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例如,肝细胞性黄疸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阻塞性黄疸时,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溶血性黄疸时,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白蛋白:由肝细胞合成,肝功能不全时,白蛋白合成减少,导致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同时,肝功能不全时炎性反应等可导致球蛋白升高,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降低甚至倒置。
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场所,肝功能不全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可导致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升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等。
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对于怀疑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功能不全,检测肝炎病毒标志物非常重要。例如,乙肝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可用于诊断乙肝;丙肝抗体(抗-HCV)联合丙肝病毒RNA(HCV-RNA)检测可诊断丙肝等。不同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肝功能损伤机制和表现有一定差异,通过病毒标志物检测可以明确病因。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以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肝功能不全时,肝脏可能出现大小改变(如肝硬化时肝脏缩小)、实质回声不均匀等表现。同时,还可以了解胆道系统是否有结石、扩张等情况,因为胆道疾病也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例如,胆道梗阻时,超声可发现胆管扩张等征象。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相对无创,是常用的筛查手段之一。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形态、结构,对于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如肝癌、肝血管瘤等)、肝脏的大小和密度改变等有重要价值。在肝功能不全患者中,CT可以帮助鉴别肝脏病变的性质,对于诊断肝硬化、肝脓肿等疾病有一定意义。不过,CT检查有一定辐射,在儿童等特殊人群中应谨慎使用,需权衡利弊。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对于肝脏病变的诊断有独特优势,尤其是在发现小的肝脏病变、鉴别肝脏占位的性质等方面。例如,对于肝血管瘤、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MRI有时比CT更具优势。在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中,MRI相对更安全,但检查时间较长,需要患者配合。
肝穿刺活检
肝穿刺活检是一种有创检查,但对于明确肝脏病变的性质、严重程度等具有重要价值。通过获取肝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以明确是肝炎、肝硬化、肝肿瘤等具体的病变类型。例如,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确的肝功能不全患者,肝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但肝穿刺活检有出血、感染等风险,在操作前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肝穿刺活检需要在充分准备和专业操作下进行,以降低风险。
临床症状与病史综合评估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非常重要,包括是否有肝炎病史、药物服用史(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抗肿瘤药等可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饮酒史(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病,引起肝功能不全)、家族史(某些遗传性肝病如肝豆状核变性等有家族聚集倾向)等。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患者,要考虑酒精性肝病导致肝功能不全的可能;有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或输血史的患者,要考虑病毒性肝炎的可能。
临床症状观察:肝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皮肤、巩膜黄染)、腹胀、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等症状。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并结合病史等综合评估,有助于初步判断肝功能不全的可能原因和严重程度。例如,出现明显黄疸且有肝炎病史的患者,提示可能有较严重的肝细胞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