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不同年龄段小儿贫血诊断标准不同,有贫血的病因排查、程度评估、伴随症状及相关检查等衍生需求,新生儿、婴儿期、儿童期贫血各有注意事项,需关注不同阶段小儿贫血情况并进行相应处理。
一、小儿贫血的定义
小儿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
二、不同年龄段小儿贫血的诊断标准
1.新生儿期(出生至28天)
血红蛋白(Hb)<145g/L为贫血。这是因为新生儿在出生后,其体内的血红蛋白水平会有一个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大量临床研究确定了新生儿期Hb的正常范围下限为145g/L,低于此值则可诊断为新生儿期贫血。
2.1-4个月婴儿
Hb<90g/L为贫血。此阶段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等造血原料的需求增加,通过对大量1-4个月婴儿的血常规监测研究,得出该年龄段Hb的正常范围下限为90g/L,低于该值考虑贫血可能。
3.4-6个月婴儿
Hb<100g/L为贫血。随着婴儿生长,自身造血功能和营养摄入等因素综合影响,经临床大数据统计分析,4-6个月婴儿Hb正常范围下限设定为100g/L,低于该值需考虑贫血情况。
4.6个月-6岁儿童
Hb<110g/L为贫血。该年龄段儿童的造血系统和营养状况处于相对稳定但仍需关注的阶段,通过大量临床调研,确定此阶段Hb正常范围下限为110g/L,低于此值则诊断为贫血。
5.6-14岁儿童
Hb<120g/L为贫血。依据临床儿童血液学研究,6-14岁儿童的Hb正常范围下限为120g/L,低于该值可诊断为贫血。
三、小儿贫血的相关衍生需求及解释
(一)贫血的病因排查需求
小儿贫血的病因多样,如缺铁性贫血,多见于6个月-2岁婴幼儿,与铁摄入不足、生长发育快等因素有关;巨幼细胞贫血多因缺乏维生素B和(或)叶酸引起,常见于添加辅食不及时的婴儿;溶血性贫血可能与遗传因素、感染等有关;再生障碍性贫血则与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等有关。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如喂养史、家族遗传病史等)、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清铁、叶酸、维生素B测定,血红蛋白电泳等)来明确病因,这对于针对性治疗小儿贫血至关重要。例如,对于怀疑缺铁性贫血的患儿,检测血清铁、铁蛋白等指标可以辅助诊断,血清铁降低、铁蛋白降低常提示缺铁性贫血可能。
(二)贫血程度评估需求
根据Hb浓度可将小儿贫血分为轻、中、重、极重四度。轻度:Hb值为90-120g/L(6-14岁为90-120g/L),患儿一般症状不明显,可能仅有轻度面色苍白等表现;中度:Hb值为60-90g/L,患儿可出现面色苍白、活动后气促等表现;重度:Hb值为30-60g/L,患儿面色苍白明显,可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极重度:Hb值<30g/L,患儿可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心力衰竭等表现。通过贫血程度评估可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例如重度及以上贫血可能需要输血等紧急治疗措施。
(三)贫血伴随症状及相关检查需求
小儿贫血可能伴随不同症状,如缺铁性贫血常伴随异食癖、生长发育迟缓等;巨幼细胞贫血可伴随精神神经症状,如表情呆滞、反应迟钝等。此时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如外周血涂片观察红细胞形态,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巨幼细胞贫血时红细胞呈大细胞性等,这些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贫血类型,从而进行精准治疗。
四、特殊人群(小儿)贫血注意事项
1.新生儿贫血
新生儿贫血需要密切监测Hb变化,因为新生儿贫血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器官功能。要注意新生儿的喂养情况,保证母乳喂养或合理的配方奶喂养,以满足其对造血原料的需求。同时,对于有高危因素(如早产、双胎等)的新生儿,应加强贫血的筛查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2.婴儿期贫血
4-6个月婴儿是贫血的高发年龄段,此阶段要及时添加富含铁、维生素B和叶酸的辅食,如强化铁的米粉、蛋黄、动物肝脏等。家长要注意辅食添加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辅食添加不当导致营养性贫血。同时,要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贫血并干预。
3.儿童期贫血
6-14岁儿童贫血要关注其生活方式对贫血的影响,如是否存在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鼓励儿童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对于有慢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的儿童,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导致贫血的发生或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