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源性胰腺炎是因胆道系统疾病致胰腺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发病机制包括共同通道梗阻和胆道炎症波及胰腺,临床表现有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及腹部压痛、黄疸等,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禁食胃肠减压、液体复苏、抑制胰液分泌、抗感染)和手术(胆道减压引流、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及引流),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各有注意事项。
一、胆源性胰腺炎的定义
胆源性胰腺炎是指因胆道系统疾病引起的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化学性炎症,是胰腺炎中较为常见的类型,胆道结石、胆道蛔虫、胆道感染等胆道疾病是引发胆源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
二、发病机制
1.共同通道梗阻:胆总管和胰管在十二指肠乳头处多有共同通道,当胆道结石、蛔虫等阻塞胆总管末端时,胆汁可经共同通道反流入胰管,激活胰酶,导致胰腺自身消化,引发胰腺炎。例如,胆道结石嵌顿于乏特壶腹时,胆汁逆流进入胰管的概率显著增加。
2.胆道炎症波及胰腺:胆道感染时,细菌及其毒素可通过淋巴管扩散至胰腺,或者炎症介质等进入血液循环,影响胰腺的正常代谢和功能,诱发胰腺炎。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多为突然发作的上腹部剧烈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呈持续性,患者常被迫取弯腰屈膝体位以缓解疼痛。
恶心、呕吐:发病初期即可出现,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严重者可呕吐胆汁,呕吐后腹痛症状多无明显缓解。
发热:多数患者有中度发热,一般持续3-5天。若发热持续不退或体温升高,需警惕胰腺脓肿、胆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可能。
2.体征
腹部压痛:上腹部有不同程度的压痛,病情较轻者压痛可能局限于上腹部,病情较重者压痛范围较广,可伴有反跳痛和肌紧张。
黄疸:若胆道梗阻未解除,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提示胆道梗阻较为严重。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清淀粉酶: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到高峰,48小时后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可确诊为本病,但需注意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血清淀粉酶升高,如腮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等。
脂肪酶:血清脂肪酶常在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其特异性较高,对就诊较晚的患者诊断价值较大。
C反应蛋白(CRP):CRP升高提示炎症反应较严重,有助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2.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发现胆道结石、胆道扩张等胆道病变,同时能观察胰腺的形态、大小等情况,有助于初步判断胆源性胰腺炎的病因。
CT检查:对胰腺坏死、出血等情况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清晰显示胰腺的病变范围和程度,还可发现胆道结石等胆道病变,是诊断胆源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五、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禁食、胃肠减压:通过禁食和胃肠减压,减少胰液分泌,减轻腹胀,缓解腹痛。
液体复苏:补充足量的液体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休克。
抑制胰液分泌:可使用抑酸剂(如质子泵抑制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抑制胰液分泌,减少胰酶对胰腺的自身消化。
抗感染治疗:根据胆道感染的情况,合理选用抗生素,控制胆道炎症。
2.手术治疗
胆道减压引流:对于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等引起胆道梗阻的患者,需及时进行胆道减压引流,如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等,以解除胆道梗阻,防止胰腺炎复发。
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及引流:若患者出现胰腺坏死合并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可能需要进行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及引流手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胆源性胰腺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可能进展较快。由于儿童对液体丢失的耐受性较差,在液体复苏时需密切监测体液平衡,根据体重等调整补液量。同时,儿童的影像学检查需谨慎选择辐射较小的方式,如优先考虑超声检查,必要时再考虑CT检查。
2.老年人:老年人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例如控制血糖、血压等。在使用药物时需更加谨慎,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对病情的反应可能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生胆源性胰腺炎较为复杂,治疗时需充分考虑胎儿的安全。在选择检查和治疗方法时,要权衡利弊。例如,影像学检查应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方式,药物的使用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需多学科协作,以确保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