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的评估包括血清学、影像学和肝活检病理检查。血清学检查的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肽、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可反映肝纤维化情况;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辅助判断,但各有特点;肝活检病理检查是“金标准”,能准确分期肝纤维化程度,不过肝活检是有创检查,需根据情况谨慎选择,特殊人群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一、血清学检查指标
1.透明质酸(HA):是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之一,由间质细胞合成并分泌入血。肝纤维化时,肝细胞对HA的摄取及降解能力下降,血清HA水平升高,其升高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反映肝纤维化的敏感指标,在慢性肝病患者中,若HA明显升高提示存在较明显的肝纤维化。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一般无显著差异,但对于有慢性肝病病史的人群,HA检测更具意义,能辅助评估肝纤维化进展情况。
2.Ⅲ型前胶原肽(PⅢP):是构成胶原纤维的前体,由成纤维细胞合成。肝纤维化时,肝脏合成胶原增加,血清PⅢP水平升高,可反映肝内Ⅲ型胶原合成情况,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年龄、性别因素对其影响不大,对于患有慢性肝病且怀疑肝纤维化的患者,PⅢP检测有助于判断肝纤维化程度,若PⅢP持续升高,需警惕肝纤维化进展。
3.Ⅳ型胶原(Ⅳ-C):是构成基底膜的主要成分,肝纤维化时,肝内基底膜合成增加,血清Ⅳ-C水平升高,可反映基底膜胶原的代谢情况,是诊断肝纤维化较特异的指标。不同年龄、性别个体间Ⅳ-C水平无明显差异,对于慢性肝病患者,Ⅳ-C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肝纤维化,且其水平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纤维化的活动度。
4.层粘连蛋白(LN):是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时基底膜的增厚相关,血清LN水平升高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可作为肝纤维化的辅助诊断指标。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LN水平一般无显著差异,但对于有慢性肝病病史且怀疑肝纤维化的患者,LN检测有助于综合评估肝纤维化状态,若LN升高结合其他指标异常,需进一步排查肝纤维化情况。
二、影像学检查指标
1.B超检查:可通过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来辅助判断肝纤维化。肝纤维化时,B超可能显示肝脏实质回声增粗、增强,肝包膜不光滑,肝静脉变细等表现,但B超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准确性相对有限,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小儿与成人在B超表现上可能因肝脏发育等因素有所不同,小儿慢性肝病导致的肝纤维化在B超上的表现可能有其自身特点;女性和男性在一般情况下B超对肝纤维化的判断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需结合具体病情分析。对于有慢性肝病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饮酒、患有病毒性肝炎等,定期进行B超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纤维化迹象。
2.CT检查:能更清晰显示肝脏的形态、结构等,肝纤维化时CT可能表现为肝脏密度改变、肝裂增宽等,但CT检查有一定辐射,一般不作为肝纤维化的首选筛查方法。在年龄方面,小儿进行CT检查需权衡辐射风险,成人相对可接受;性别因素对CT判断肝纤维化无明显特殊影响;对于有慢性肝病病史且其他检查可疑肝纤维化的患者,CT可辅助进一步评估肝脏结构变化情况。
3.磁共振成像(MRI):对肝脏病变的分辨率较高,可通过多种序列成像来评估肝纤维化情况,如弥散加权成像等。其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相对费用较高。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在MRI检查对肝纤维化的判断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对于慢性肝病患者,尤其是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肝纤维化状态时,MRI可作为进一步评估的手段,为肝纤维化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三、肝活检病理检查
1.原理及意义:肝活检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通过获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可直接判断肝组织内胶原纤维沉积情况、炎症活动度等,能准确分期肝纤维化程度,分为S0(无纤维化)、S1(汇管区纤维化扩大,局限窦周及小叶内纤维化)、S2(汇管区周围纤维化,纤维间隔形成,小叶结构保留)、S3(纤维间隔伴小叶结构紊乱,无肝硬化)、S4(肝硬化)。对于各种年龄、性别患者,肝活检可明确肝纤维化具体分期,但属于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等。对于慢性肝病患者,尤其是血清学及影像学检查怀疑肝纤维化但不能明确诊断时,可考虑进行肝活检,但需充分评估患者风险,如凝血功能异常等患者进行肝活检需谨慎。特殊人群如儿童,进行肝活检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考虑其耐受性及风险,在进行操作前需做好充分准备,如纠正凝血功能等,以降低操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