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典型症状包括急性期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等)、黄疸期特征性表现(皮肤巩膜黄染等)及全身性症状(乏力、低热等);症状发展分潜伏期(无症状但具传染性)、前驱期(非特异性表现)、黄疸期(高峰阶段)和恢复期(症状缓解);特殊人群中儿童约30%表现为无黄疸型、老年黄疸发生率高且恢复期延长、孕妇流产率和早产率升高;并发症相关症状有胆汁淤积性表现、肝衰竭预警症状及再燃与复发表现。
一、甲肝的典型症状及表现
1.1.急性期消化道症状: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患者常在潜伏期(15~45天)后出现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包括食欲减退(约80%患者)、恶心(65%~75%)、呕吐(40%~50%)及上腹部不适。这些症状与病毒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及免疫反应导致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相关,研究显示甲肝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较健康人群升高2.3~3.1倍,提示胃肠动力异常。
1.2.黄疸期特征性表现:感染后2~4周,约70%患者进入黄疸期,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血清总胆红素>34.2μmol/L)、尿液颜色加深(呈浓茶色)、粪便颜色变浅(陶土样便)。此时肝功能检查显示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显著升高(可达正常值10~100倍),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直接胆红素占比超过35%。
1.3.全身性症状:患者常出现乏力(90%以上病例),程度从轻度倦怠到严重卧床不起,与肝脏代谢功能下降及炎症因子释放有关。低热(37.5~38.5℃)见于30%~50%患者,持续3~5天,需与继发感染鉴别。部分患者伴有肌肉酸痛(20%~30%)和关节疼痛(15%),可能与病毒血症引发的免疫复合物沉积相关。
二、症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1.潜伏期无症状阶段:从感染到出现症状的15~45天为潜伏期,此时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但尚未引发足够强的免疫应答,患者无自觉症状,但具有传染性。研究显示潜伏期末期粪便病毒排出量达高峰,每克粪便含10~10病毒颗粒。
2.2.前驱期非特异性表现:发病前1~3天,患者主要表现为低热、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易被误诊为感冒或消化道疾病。此时血清ALT已开始升高(达正常值2~5倍),但胆红素水平正常。
2.3.黄疸期高峰阶段:发病后5~10天进入黄疸高峰期,皮肤黄染在2~3天内达到最深,血清ALT水平可达3000~5000U/L,总胆红素超过171μmol/L。此阶段患者尿色加深如浓茶,粪便颜色变浅,部分出现皮肤瘙痒(与胆汁酸沉积相关)。
2.4.恢复期症状缓解:发病后2~4周进入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每周胆红素下降>17.1μmol/L),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ALT在4~8周内降至正常)。乏力症状可持续至完全康复后1~2个月,与肝细胞再生及代谢功能恢复相关。
三、特殊人群的症状差异
3.1.儿童患者表现:5岁以下儿童感染甲肝后,约30%表现为无黄疸型肝炎,仅出现轻度食欲减退和乏力,血清ALT升高幅度较小(通常<500U/L)。但婴幼儿患者可能因免疫系统不成熟,导致病毒清除延迟,病程延长至8~12周。
3.2.老年患者特点:60岁以上患者黄疸发生率较高(达85%),且黄疸程度更重(总胆红素常超过256μmol/L),恢复期延长(平均6~8周)。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者,易出现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发生率25%~30%)和肝性脑病前期症状(如定向力障碍)。
3.3.孕妇患者风险:妊娠期感染甲肝者,流产率较普通人群升高2~3倍,早产率达15%~20%。病毒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导致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率约5%),新生儿出生后可能出现黄疸、肝脾肿大等表现。
四、并发症相关症状
4.1.胆汁淤积性表现:约5%患者发展为胆汁淤积型肝炎,表现为黄疸持续>3周、皮肤瘙痒明显、粪便颜色持续浅淡。此时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显著升高(超过正常值3倍),需与胆道梗阻鉴别。
4.2.肝衰竭预警症状:当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恶心呕吐、腹胀(腹水征阳性)、意识障碍(扑翼样震颤阳性)时,提示可能发展为急性肝衰竭。此时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且每日上升>17.1μmol/L,需立即住院治疗。
4.3.再燃与复发表现:约1%~2%患者在恢复期出现症状再发,表现为黄疸加重、ALT再次升高。再燃多发生在发病后4~8周,与病毒再次复制或免疫清除延迟相关,需通过血清HAV-RNA检测确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