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干下1/3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保守治疗适用于骨折移位不明显等患者,包括手法复位和外固定;手术治疗适用于骨折移位明显等患者,有切开复位内固定及下尺桡关节修复与重建等方法;康复治疗分早期、中期、后期,早期进行手指活动和上臂肌肉收缩,中期开展前臂和腕关节活动,后期进行力量和功能恢复训练;儿童患者外固定要定期调整,康复训练需引导;成年患者要遵方案、按时复查、循序渐进;老年患者要防骨折不愈合等,加强营养、缓慢轻柔康复并防跌倒。
一、保守治疗
(一)适应证
适用于骨折移位不明显或经过手法复位后位置较好的桡骨干下1/3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尤其适用于儿童及部分成年人。
(二)具体方法
1.手法复位:患者取合适体位,医生通过手法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先纠正桡骨干的骨折移位,再复位下尺桡关节。复位过程需依据解剖结构和影像学(如X线)监测来保证复位准确。
2.外固定:复位成功后,常用小夹板或石膏托进行外固定。小夹板固定需根据患者肢体情况调整松紧度,保持骨折端稳定;石膏托固定则需塑形良好,固定范围包括前臂及腕部,以维持下尺桡关节的复位位置,固定时间一般为4-6周,具体时间需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在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对位及下尺桡关节情况。
二、手术治疗
(一)适应证
1.骨折移位明显,手法复位失败的患者。
2.合并有严重神经血管损伤的桡骨干下1/3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
3.陈旧性的桡骨干下1/3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经评估需要手术干预的患者。
(二)手术方法
1.切开复位内固定:通过手术切口暴露骨折部位,准确复位骨折端后,选用合适的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如克氏针、钢板等。对于下尺桡关节的固定,可采用螺丝钉等固定方式来维持其正常解剖关系。手术中需注意保护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组织,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2.下尺桡关节修复与重建:如果下尺桡关节的韧带等结构损伤严重,在复位骨折的同时需要对下尺桡关节的韧带进行修复或重建,以恢复其稳定性,常用的方法包括韧带缝合、韧带重建等手术方式。
三、康复治疗
(一)早期康复(固定期间)
1.手指活动:在骨折固定后,鼓励患者进行手指的主动屈伸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每天可进行多次,每次活动尽量达到最大范围。
2.上臂肌肉收缩:进行上臂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即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通过这种方式维持肌肉力量,预防肌肉萎缩,每天可多次进行,每次持续一定时间(如每次收缩5-10秒,重复10-15次)。
(二)中期康复(拆除外固定后)
1.前臂旋转活动:在医生指导下开始进行前臂的旋转活动锻炼,从轻度的旋转开始,逐渐增加旋转幅度和力度,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再次损伤。可采用坐立位,手持轻物进行旋转练习,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增加重量。
2.腕关节活动:进行腕关节的屈伸、桡尺偏等活动锻炼,通过主动或辅助的方式活动腕关节,恢复腕关节的活动度,可配合热敷等物理治疗来促进恢复。
(三)后期康复(骨折基本愈合后)
1.力量训练:加强前臂和手部的力量训练,可通过使用握力器、进行抗阻训练等方式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肢体的功能恢复程度。训练需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
2.功能恢复训练: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模拟训练,如穿衣、持物、书写等,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同时可结合平衡训练、协调训练等,进一步提高肢体的综合功能。
四、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的桡骨干下1/3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在治疗上需更加谨慎。保守治疗时,外固定的石膏或夹板要定期调整,因为儿童骨骼生长快,要避免固定过紧影响血液循环或固定过松导致复位丢失。康复训练时要注意儿童的依从性,可通过游戏等方式引导儿童进行手指和上臂肌肉的活动锻炼。
(二)成年患者
成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复查。在康复训练中要根据自身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和强度,避免急于求成导致再次损伤。如果合并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影响骨折愈合和康复进程。
(三)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骨质疏松等情况,在治疗时要注意预防骨折不愈合或再次骨折。手术治疗后要加强营养支持,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以促进骨折愈合。康复训练要更加缓慢、轻柔,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耐受情况逐步推进,同时要注意防止跌倒等意外情况发生。



